雨 水 □吴克敬

西安晚报 2019-02-22 04:54 大字

从乡村走进城市,在我也有二十几个年头了。我生活的西安,是个比较干旱的地方,城市居民用水,一是来自秦岭黑河水库的地表水,一是来自渭河以及浐灞两河之滨的深井水。而被乡村人称为“无根”之水的雨水,对于城市来说,似乎并不怎么重要,天旱了,天涝了,城里人是不愁吃水的,便是生在城里的花草树木,因为有人打理,天旱了,有专人拉水浇灌,是不愁被旱死的,倒是天涝的时候,有被雨水淹死的危险。

城里人说了:鱼是喂死的,花是浇死的。

此说不谬,水多了,草木的根系会烂,烂了就会死掉,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呢。所以城市是不需要大水的。然而雨水并不以城里人的意愿为意愿,该下的时候还得下,稍下大点,城市就是一片灾难,最突出的表现是,城市的交通不流畅了,疙疙瘩瘩,到处堵车;严重的时候,城市的一些低洼地方,水涝成灾,房塌了,楼倒了。这从新闻报道中,很容易看得到。

那么乡下的雨呢,这种被老百姓称为“无根”的水,其珍贵程度,正如谚语所说,“春雨贵如油”。乡村生活,雨水就是如此的重要,特别是对一些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的地方,老百姓是要靠天吃饭的,干旱是乡村社会的最大灾难,天不下雨,地里即颗粒无收,没有收成,老百姓只能饿肚子了。随便一个地方的编年史,看得到的灾难,多是干旱一类的记载。

我曾生活的乡村,在古周原的扶风县,差不多就是靠天吃饭的,个别的地方,不仅庄稼要靠“无根”的雨水来润养,便是人畜用水,也是要“无根”的雨水来解决了。

天度镇的杨吉岭,有我的亲戚在那里,他们那儿没有河流,没有泉眼,向地下掘井,几十丈地掘下去,依然见不到水,他们就只有饮用“无根”的雨水了。然而“无根”之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何收集雨水,就成了一件天大的事。聪明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水窖收水的方法,所以家家都会为了生计,给自己家打一眼水窖。打水窖是件技术活儿,不是随便向地下掘进,打出一眼水窖就能用的,还有一个艰巨的钉窖工程要做。

我的亲戚家分门立户,分出去的一户,要打一眼新窖,我被叫去帮忙,打一眼口小腹大的水窖没怎么费劲,三两天就打好了,而钉窖则用了多半个月。

这是水窖可以蓄水的关键,用一根百年的酸枣树干,砍削一根镰把粗的木钎,在窖底和窖壁上,像是钉梅花桩一般,钉出一个一个的窟窿眼儿,这种窟窿眼儿可不能浅了,差不多得有尺把深,钉出一个窟窿眼儿,就用早已准备好的红胶泥,搓成与窟窿眼儿一般粗的泥杵,插进窟窿眼儿,然后再用一个百年酸枣木做成的木槌,一直地捶打、捶打、捶打……确信红胶泥完全钉死在窟窿眼儿里,这才作罢,然后去捶打下一个泥杵。

之所以要用酸枣木的木钎,之所以要用酸枣木的木槌,是因为祖先传说,酸枣木有镇水的能力。之所以要用红胶泥泥杵填塞钉出来的窟窿眼儿,还是因为祖先传说,红胶泥最为收水。

对此我深信不疑。乡下孩子,小时都有玩泥炮的经历,黄泥的泥炮摔在地上的炸裂声,就不如红胶泥的泥炮响。不过,钉窖的红胶泥用量很大,要到村外深深的土壕里,搜取其中的红土层,来来回回拉八九车,碾碎拣出其中的礓石,兑上水,搅拌均匀,然后醒上两日,再用拇指粗的钢条一遍遍抽打,抽打得又筋又细,才好搓成泥杵,来做钉窖的材料。一眼水窖要钉多少泥杵才好呢?那实在无法计数,密密麻麻,一个泥杵挨着一个泥杵钉在水窖底和水窖壁上,这么钉过的水窖,收进来的“无根”水,才像有了根一般,滴水不漏地收藏在水窖里了。

水窖的窖口,不是砖箍,就是石砌,高出地面半尺来高,都要装上窖盖锁起来。

我回想着水窖口,对照的是城里布满大街小巷道沿跟儿的雨水口,如收纳“无根”水的水窖口一般,它承接的也是雨水,然而城里的雨水口每每把纯净的“无根”水都化作了废水,而乡下的水窖口,把“无根”水都收纳为造福人畜的饮用水,这个差别是太大了。

新闻推荐

扶风县举办民间游戏示范表演活动

阳光讯(记者邓锦龙通讯员高媛媛)抓羊儿、踢毽子、丢方、翻绞绞、滚铁环······听到这些熟悉的民间游戏,大家仿佛又回到...

扶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扶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