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簋中之王公式簋

天水晚报 2019-02-21 13:19 大字

□刘明科

这件青铜簋之所以被称作簋中之王,是因为它是迄今的考古发现中,周厉王的三件西周王器之一,并且是目前国内发现的铜簋中最大的。就是这样一件举世无双的国宝,差点与我们失之交臂,化为乌有!

要了解公式簋命运多舛的经历,就得从40年前周原护宝英雄罗西章说起。那是1978年,陕西扶风县法门乡要在周原遗址腹地的齐村修筑一个百余亩地大的陂塘,用以灌溉这里的肥野。为加快工程进度,动员了全乡村民,并出动农机站拖拉机展开大会战。工地上人声鼎沸,机器轰鸣,格外热闹。5月5日凌晨2时许,推土机推土时,突然听到“喀嚓”一声,火星迸发,把司机吓了一跳。下去一看,土堆中有几片翠绿色东西,顺手拿起一看是铜器残片,就大声喊道:“把宝挖出来了!”听到喊声,周围村民很快就围过来在土中乱刨乱捡。这时,工地负责人赶过来,把村民捡到的青铜器残片收集起来,送回指挥部。但仍有个别村民还在那里寻找。5月6日清晨,文物干部罗西章得到消息后,火速赶到施工现场,根据铜器残片截面判断,这应是一件完整器物。经过现场拼对,发现缺失很多。他找到当晚在现场的村民,经过给他们宣传文物法和兑现奖励政策,在半个多月时间内,又收回大小不同铜器残片30多块。这些残片大的重十多公斤,小的只有四五克重。就是这些铜器残片,为后来的修复奠定了基础。他根据所掌握的文物修复知识,提出了简单可行的修复方案。经馆领导同意后,土法上马,在县农机修配厂氧焊能手李义民协助下,用了20多天,攻克整形、拼对、焊接工序中一个个难题,才使这件国宝得到了修复。

修复好的簋侈口宽体,鼓腹,圈足,下附方座。大龙耳高耸,有龙垂珥,形体魁伟,及为壮丽。腹及方座饰直棱纹,方座四角饰兽面纹,大腰围136、座边长45、高21厘米,重60千克。因为在修补器物缺口时,使用了环氧树脂和水泥,这些材料比金属铜要轻一些,所以,修复好的簋估计比原器要轻2—3千克。簋内底铸铭文显示,是厉王十二年的自作器。公式簋修好后,罗西章研究员对它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在1979年第4期《文物》杂志上发表了《陕西扶风发现西周厉王公式簋》,介绍了文物的出土情况。后来,经国家文物鉴定组鉴定,毫无疑义地被确定为国宝。公式簋的铭文124字。其中有一处将两字合写为一个字,考古上称其为合文。还有一处只写一个字,而要当两个字用,考古上将其称为重文。所以,在许多资料介绍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合文一”和“重文一”的说法。铭文记载的是厉王为祭祀先王而作的一篇祭词,其文典雅高古,诘屈聱牙,极其难读,却非常重要。但经过三千年来的文化演进和语言环境的变化,同一文字不可能与现代是同语意。因而,要将厉王簋的铭文准确地译成白话文是非常困难的。诸多学者的研究认为,在这篇文章里,用辞虽然大多是西周常见的颂词赞语,还有厉王对自己的勉励。

新闻推荐

扶风:锣鼓喧天庆新春

本报讯(记者李喜林通讯员高媛媛)锣鼓动情春韵早,秧歌载舞踩高跷。2月18日农历正月十四,扶风县“信合杯”庆新春锣鼓秧歌游演...

扶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扶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