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年迎春万家福
◎韩星海
亥时春入户,猪岁喜盈门。凡是食人间烟火者,大都把猪肉列为美味佳肴之一。作为农家子弟的我,从小就对养猪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猪吃的是粗糠野菜、残渣剩饭,长到肥壮之后,又能给庄稼人带来经济效益;猪粪又能肥田,难怪乡亲们说,猪是农民的宝贝!
狗守家门旧主喜,猪增财富新春欢。当农历己亥年向我们走来时,在12属相中,亥猪被排列到第12位,显示出了猪的重要性。在农村中,谁家生有男孩,奶奶们都喜欢给起一乳名——“猪娃”“猡猡”“猪八戒”等,因为猪还有勇猛这一特点。在人类的文化生活中,对猪经常带有贬义色彩。因它本身显得愚笨、懒惰、贪吃、肮脏、丑陋等,但我小时候,就经常看到母亲多次给猪捉虱子的情景。由此可见,猪和农家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猪为六畜首,梅占百花魁。多年来,我在农业考古方面进行研究时,有许多人询问关于猪的起源及演变过程,我就从养猪开始说起……
从古代来说,我国养猪的历史非常悠久。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骨测定,证明我国养猪已有6000~7000年历史了。从距今6000多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发掘的兽骨尤其是猪骨的数量最多,还有两个大圈栏,就无言证明了这一点。陕西省彬州市的彬字,最初是“豳”字,意思是把猪圈起来,又是多么形象化,可见这个字在先周时期就有了。
更为有趣的是,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人民首先创造了猪的阉割技术,这是对世界畜牧史上的一大贡献。开始只是为了制服公猪的凶猛性格,采用了阉割睾丸的办法,后来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阉过的猪不仅好管理,而且提高了肥肉性能,又有淘汰劣种的作用;到了北魏,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已经总结成系统的阉割理论。怪不得在农村,经常可以见到手推自行车,并插一面小红旗,走村串乡为猪“计划生育”的劁匠能手。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我国古代的养猪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是由于有了铁制农具,牛马已逐渐转为农耕和军事上的动力,人们吃肉主要依靠养猪了。如《孟子·梁惠王上》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汉书》上载,汉代的地方官吏纷纷动员百姓养猪养鸡,渤海太守龚遂要每户农民养两头母猪和五只鸡。当时各地还出现了不少养猪能手,陕西的梁鸿就是其中之一,此人字伯鸾,史料记载出生于扶风平陵(今扶风县)。《后汉书》记载:“梁鸿,受业太守,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汉代的上林就是现在的关中地区。话说梁鸿为人正直,重视节操,学问极好,但学业完毕后,不愿求官,而乐意养猪,精神确实是可嘉的,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养猪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了。《齐民要术》中对猪的阉割、选种、喂养、催肥等技术都讲到了。其中说:“猪性甚便水生之草,耙耧水藻等,令近岸,猪则食之,皆肥。”由此可见,在14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早已知道利用水生植物饲料喂猪了。
隋、唐、宋代,养猪业一直保持着兴旺的景象。唐代养猪业还实行官民并举的方针,一方面鼓励农民养猪,另一方面王公贵族也大办养猪场。当时官办的规模很大,常在数千头以上,主要实行的是放牧饲养。据《唐书》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四年,一次就从设在陕西大荔县的沙苑牧场拨出官猪3000头,分给农民饲养。《朝野佥载》中说:“唐洪州有人畜猪以致富,因号猪为乌金。”说明养猪在当时是一项有效的致富副业了。
到了元、明、清代,养猪业仍然处于不断发展阶段。曾有几个皇帝又搞起迷信和唯心论,企图阻止养猪。如元顺帝“一夕梦大彘没城,因禁民养猪”。明武宗朱厚照因为猪与皇帝的姓同音,因此下旨禁民养猪,违者充军。当时人们不能公开养猪了,就偷着在“地穴”里继续养猪。说明中国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已将养猪作为一项传统的家庭副业来搞,谁也阻挡不住。同时,养猪的技术水平还在不断提高。元代王祯《农书》就记载有按养猪数量种植马齿苋等饲料,建立饲料基地,将马齿苋切碎后加米泔水混合浸泡,制造成发酵饲料喂猪,效果很好。
我国古代的优良猪种,自汉、唐以后就传到了国外。达尔文称赞中国人民“在猪的饲养和管理上费了很多心思”,并指出“中国猪在改进欧洲品种中,具有高度价值”。这也是中国古代人民为世界畜牧业发展的贡献之一,永久载入了史册中……这正是:
天好地好春更好,猪多粮多福愈多。
狗年已赢十分锦,己亥更上一层楼!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茶人联谊会会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讯“唐队长,感谢你这些年对我的帮助……”近日,扶风县绛帐镇上宋村年过八旬的老人李气娃将一面锦旗送到扶风检察院,感谢...
扶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扶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