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宝鸡青山绿水的“致富密码” “旅游+扶贫”融合发展的经验探析
大水川。
泥塑艺人。
千湖。
关山草原。
秋到黄柏塬。
南由古城。
农家秋韵。
冬日的暖阳照在宝鸡西山新民村一片新盖的民居上,房顶的积雪折射出耀眼的白光,一串串白色的“珊瑚”挂满树梢,蜿蜒的公路盘旋在山水之间,远远看去,美得好似一幅水墨画,令过往的游客陶醉不已。
“再过不久,我们全家就能搬到那儿去!”大湾河村贫困户刘改林指着这片新房舍告诉笔者,这是当地的旅游公司为他们新盖的房舍,目前已经进入最后的粉刷阶段,一开春,他的农家乐就能开起来,到时候,家里的光景就越来越好过了!眼看着吃“旅游饭”的日子越来越近,刘改林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刘改林内心的憧憬,得益于近年来宝鸡不断探索推广“旅游+扶贫”模式形成的全新格局。
贫困山区有了旅游景区——
“三力”合一促脱贫
宝鸡市北部乔山、南部秦岭、西部关山聚集了近50%的贫困人口,要解决好这三个区域的脱贫问题,靠农业太慢、靠搬迁太难、靠兜底太多,那么,到底该如何***、精准脱贫?宝鸡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经过反复调研、充分论证,把目光锁定在兼具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和健康养老的山水上。
西山,地处宝鸡最西端。虽是市辖区范围,但仍属于集中连片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环境条件差的特殊区域,山大沟深、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增收门路偏少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以前,这里的村民一年到头只能勉强挣个温饱;但在2015年年底,这里的发展轨迹因旅游产业的介入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规划面积90平方公里的大水川国际旅游度假区依托大自然赋予西部山区的生态美景,全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短短一年多时间,大水川景区打通西部山区通往外界的旅游专线51公里,并累计完成投资20多亿元,成为陕西首个当年建设、当年授牌的4A级景区。此后,灵宝峡、九龙山相继建成运营,连点成片,变贫困地区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让贫困地区依水得利、贫困群众因山受益。
“我们来这里做旅游开发规划时,当地群众生活都很苦。”大水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韩小强表示,大水川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使得当地数以万计的农户成为景区运营过程中的主力军,从而大幅带动了陈仓区南峪村、新民村、石尧村等贫困村的脱贫步伐。
“发挥党政的助推力作用,规划大景区;发挥企业的主动力作用,建设大景区;发挥农户的主力军作用,跟进大景区,这就是宝鸡‘旅游+扶贫’的核心举措。”宝鸡市文物旅游局局长陈小平说,按照“建一个大景点,带火一片贫困村”的思路,宝鸡市在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争取旅游发展资金、安排旅游公共项目时,坚持旅游产业布局与脱贫攻坚结合,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有效方式,使旅游发展和扶贫开发同步规划、一体推进、同步显效、促进产业和民生共赢。截至2017年10月,宝鸡市设立5000万元产业基金,投入3.8亿余元支持41个景区发展,集中打造60多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其中,54个是扶贫攻坚重点村。基本上形成了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喜人局面。
贫困户嵌入旅游产业链——
“四转”带来稳收益
培育一个好产业就是群众永久的钱袋子。结合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宝鸡市把最优质的资源做成旅游项目,培育成稳定增收的旅游产业,并让贫困户嵌入旅游产业链,积极引导农民转商户、庭院转驿站、贫户转股东、山货转商品,直接和间接地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户脱贫。
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的眉县汤峪镇闫家堡村,共有贫困户24户67人。2015年,随着关中民俗体验项目“庵嶺古城”在此落地,闫家堡村带动全村开办农家乐86户,其中有11户为贫困户开办;2016年,全村共有13户36人通过“旅游+扶贫”顺利脱贫。
今年52岁的王保平是陈仓区坪头镇庵里村三组村民,“贫困户”的帽子已经跟随他很多年,即便在外打工,也没能改变家里多年的困境,几年前,家里因为盖房,又欠了十几万的外债,对于全年收入只有几千元的一家人来说,王保平心里常常嘀咕,“这账得还到猴年马月去。”但大水川的开发建设,为他和他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和转机——他组织工队为景区建设挖土方、挖管道渠、刷油漆,并在家里开起了农家旅馆,将自家庭院转为驿站,家庭收入由此节节攀升。现在,全家一年收入轻轻松松10余万元。去年年初,他为儿子风风光光地办了婚礼,前不久,孙子又刚刚满月。说起现在的日子,王保平乐得合不拢嘴。他说:“多亏了党的英明决策和旅游公司的积极建设,让我们靠着这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过上了好光景!”
就业是民生之本,到景区上班相比田间耕作收入有保障、灾情风险小,就如同给贫困户端上了“金饭碗”。陈海生是陈仓区香泉镇南峪村贫困户,常年在外务工的他,一年到头也难得回家。由于没什么手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收入很低,有时候,甚至连这点微薄的收入都保证不了。2016年,在区扶贫、旅游部门及镇、村的帮扶下,陈海生经过免费培训,应聘到了大水川景区,成为了一名水电工,而妻子袁林翠被安排到景区当保洁员,儿子陈小宝在九龙山景区当安保员,一家三口每月稳定收入能达到8000余元,年收入近10万,成为旅游产业的直接受益者。“这样的收益,我以前想都不敢想!”陈海生告诉笔者,农民转工人,是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南峪村党支部书记梁有军高兴地说:“现在全村至少有80%的村民从事与当地旅游相关的产业,群众的稳定增收有了牢固的项目支撑。”
据了解,全市目前共有3万多名农民和陈海生一样,在景区从事基建、客房、餐饮、检票、保洁等工作,收入得到了基本保障。此外,大集团投资旅游景区,还带动了24个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形成了以农家乐、家庭旅馆、土特产销售为主的旅游配套产业,采取贫困户“入股景区,分红增收”的模式,让贫困户转为股东,带动24个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50%以上。
采访中,笔者还了解到,凤县双石铺镇陈家湾村从2015年起连续举办的“山货节”,已累计接待各地游客1.5万多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10多万元,成了十里八乡贫困户售卖自家土特产的集散地。迄今为止,宝鸡市还成功推出了以凤翔泥塑、千阳刺绣、凤县花椒、眉县猕猴桃、陇县核桃等一大批深受市场认可与欢迎的特色旅游产品,年年产值10亿余元。
变旅游资源为优质资产——
下活脱贫“一盘棋”
旅游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点,在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旅游富民是一条重要途径。而变自然资源为优质资产,正是宝鸡走活以旅带农、兴旅富民、脱贫攻坚“一盘棋”的另一得力举措。
扶风县绛帐镇中坡村的程大爷已年过七旬,近年来,一家几口人辛苦打理着300棵猕猴桃树。然而,儿子长期卧病在床,猕猴桃的价位也一直没有起色,任凭勤劳肯干的程大爷起早贪黑,还是改变不了贫困的现状。扶风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在旅游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爱心活动·扶风有我一棵树\’300棵爱心树等你来认领!”的帖子,邀请各界人士前来扶风法门寺、野河山、七星小镇等景区旅游观光,并亲手采摘猕猴桃。帖子一经发出,受到了众多爱心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并在微信朋友圈迅速传播,形成爱心接力,156棵猕猴桃树很快被成功认领,直接经济收入达31200元。程大爷激动地说:“我这猕猴桃树终于给我挣大钱了!”对此,扶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辉表示,扶风将坚持把全域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把旅游扶贫作为***的重要方式,将当地的旅游资源变为优质资产,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让贫困群众在脱贫上更有参与感、在经济上更有成就感、在自立上更有尊严感,真正走出“等、靠、要”的怪圈,享受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从根本上实现长期脱贫不返贫。
数字是苍白的,但也是最有力的。来自宝鸡市脱贫一线的数字显示,依靠“旅游+扶贫”实现全市60个村3061户13339人脱贫,累计间接带动3.74多万人脱贫致富。
在脱贫攻坚中,宝鸡市通过“旅游+扶贫”的模式,实现了“农民转工人、庭院转驿站、山货转商品、乡土转文化”的“四转”。宝鸡市政府主要领导说:“宝鸡市的山区面积和森林覆盖面积分别占到宝鸡市国土面积的66%和55%,通过生态加旅游,加扶贫,使山里的穷沟沟变成金沟沟银沟沟,扩大了农民就业,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工作。”
我们相信,宝鸡“旅游+扶贫”的路子定会越走越宽,显示出来的双赢作用也必将越来越大!(张丽萍 李卫)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连日来,2018年的首场大雪给人们带来了惊喜和欢乐,也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困扰。扶风县多方应对,多种措施保安全、促生产。据扶风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从1月4日起,扶风县委、县政府号召...
扶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扶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