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国重器大克鼎

宝鸡日报 2017-12-06 18:03 大字

大克鼎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在下期的《国家宝藏》中,它将与商鞅方升、《缂丝莲塘乳鸭图》一同登场,讲述国宝故事,解读历史密码。

宝鸡与大克鼎渊源深厚,作为她的“娘家”,数千年来,虽然流失的时光给她披上一身铜绿,但历史的烟尘封不住她散发出的时代光芒。

一份“厨师长”的任命书

大克鼎的籍贯是宝鸡市扶风县,年龄 2900多岁,身高 93.1厘米,体重201.5公斤。与同时期的青铜兄弟姐妹相较,绝对是个“重量级”。

大克鼎的最初主人是“克”,西周孝王时的膳夫,用今天的话说,他就是“宫廷厨师长”,专职负责天子宴饮或祭祀献食的各项礼仪工作,属于“天官”。克的祖父师华父是周室重臣,辅弼王室,德厚功高。周天子感念师华父的功绩,就任命克为出传王命、入达下情的宫廷大臣。官职爵禄世袭,单传嫡长子、孙。克知道自己的一切都得之于祖父的余荫,于是做了这个大鼎,用来祭祀祖父师华父。

言归正传,大克鼎是青铜转变期的典型代表,清朝末年就跟大盂鼎、毛公鼎并称“海内三宝”。克为此铸造了此铜鼎,以后又陆续铸造了七个小鼎和编钟、盨等青铜器,既用来称颂天子的恩德,也用来告慰祖父的在天之灵。在鼎腹的内壁,克特地命人铸下几段铭文,既记录了周王对他的册赏,也表达了他的感恩之心。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保管部主任王竑表示,大克鼎的铭文是周天子把土地赏给臣民的记录,对于西周土地制度、社会制度的研究,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

一家人的无偿捐献

大克鼎铸造于西周孝王时期,传清光绪十六年( 1890年)于宝鸡扶风法门寺任村出土,现原件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此鼎形制为圆形,方唇宽沿,上有粗壮的立耳,腹部略鼓,下置蹄形足,和造型浑然一体的是口沿下饰有三组从玉器纹饰演变而来的兽面纹,间以六道短棱脊,宽大波曲纹形成带状与环状相结合的浮雕,回环往复,厚重而又有律动感。与大克鼎同时出土的还有七件克鼎,其形制与纹饰都和大克鼎相同,只是体积小得多,堪与毛公鼎、散氏盘和虢季子白盘相媲美。

据史料记载,大克鼎出土后,被金石、文字学家潘祖荫以重金购得。在这之前,他已拥有西周史颂鼎、大盂鼎,有这样三个无价之宝镇家,潘祖荫自然十分兴奋。他只要听说有青铜器出土,都要“倾囊购之,至罄衣物不恤”。潘祖荫逝世后,因其没有子女,遗产由其弟潘祖年全权处理。潘祖年将潘祖荫的文物、书籍装船运回苏州,青铜器中即有著名的大盂鼎和大克鼎。

大克鼎曾为苏州潘家收藏,抗日战争时期,苏州沦陷,为了防止其落入日本人之手,潘家半夜偷偷地把鼎埋到地里,保护了国宝。新中国成立后,潘家后人将大克鼎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大克鼎入馆珍藏。

一段记录历史的铭文

在古代,鼎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步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展厅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件大克鼎的复制品。博物院工作人员表示,之所以选择大克鼎作为“迎客礼”,正是因为它体量大、工艺精美、铭文重要。

大克鼎鼎腹上有铭文 28行,每行基本 10字,仅有一行 11字,其中,合文2字、重文 7字,共计 290字。其铭文内容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佐王室、管理国家。英明的周王铭记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后半部分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

王竑解释说,大克鼎出土后,因有长篇铭文,立即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目,纷纷著文考释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是孙诒让的《克鼎释文》与王国维的《克鼎铭考释》。当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大克鼎是周厉王时铸造,直到 1975年,周原又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学者们把新出土青铜器的铭文与大克鼎铭文相互对照比较,提出大克鼎是周孝王时铸造的。值得注意的是,周孝王时,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大克鼎鼎腹上的铭文对于西周土地制度、社会制度的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新闻推荐

加强互动协作 做好转隶安排扶风认真落实全省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本报讯全省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于11月20日召开后,扶风县委随即在分会场召开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议,县纪委召开领导班子会,研究贯彻意见,并通过四项具体措施进行落实。...

扶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扶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