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科举

黄山日报 2021-12-21 23:50 大字

□廖培

科举释义

古代科举的方式就是众所周知的常科。而常科就是固定几年一贡举,说是常科其实也不常,比如有两年一贡举,也有四年一贡举,甚至有五年不贡举的。常科之外还有恩科。恩科就是皇帝大喜之年在常科之外追加的科举。常科也分两科,进士科与诸科。所谓诸科也就是唐宋的明经科,但进士科却一直称谓不变。进士科论诗赋策论及帖经墨义。但诸科不用诗赋策论,只帖经墨义就好。所谓帖经就是考书上原文,这个书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

隋唐是科举制度的肇始,考读五经,攻读五经学的顺序《易》《书》《诗》《礼》《春秋》。因为古文经学视孔子为史家,将五经顺序定为从古到今。不过,后来,今文经学改五经顺序定为《诗》《书》《礼》《易》《春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步骤。

从宋代开始,今文经学流行,并且,科举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变化,增加《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加上前面的五经,共九经。最后南宋元明清十三经,“十三经”就是加上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和《孝经》及《尔雅》。

在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后,贫寒的读书人增加,而朝廷扩大了考科举的规模,于是增加九经考试内容,而朱熹又对四书五经做了全面注释,还规定了读书顺序,先《孝经》,然后才能读四书,并且不要求考读史书,但进士科举子需要自学文学、历史才能应对诗赋策论,这必须是官宦子弟才有机会,因为古代书籍缺乏,读书不易。

朱子还认为,史书乃帝王之学,除了考进士科的,为将来执柄朝堂才用的上,诸科生就不必考史学,概因诸科第一名乃名列进士科的第五甲,当不了状元。欧阳修称“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进士科与经士科的差别就是悬殊。

诸科只考帖经与墨义,说白了就是考你背书的功夫!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给你盖住上句,让你写下句,或盖住上句写下句如此。但诸科里不会如此简单,一般是盖住好几个字如此。墨义就是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解释出来。

进士科的诗赋策论是要看才学的,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宋代进士科要考四场,而且是逐场淘汰制,诗赋为第一场,论为第二场,策为第三场,帖经为第四场。第二场“论”考后,审卷官梅尧臣拿了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给主考官欧阳修看,认为追迹古文,欧阳修看了很是喜欢,然后将苏轼诗赋拿来看,发现已被其他考官淘汰,于是欧阳修将苏轼的论拔为单科第二,这才将苏轼重新拉考场。最后苏轼以四甲及第,赐进士出身,而不是进士及第。这年苏轼21岁。其弟苏辙则名列第五甲守选,赐同进士出身,而不是同进士及第,时年19岁。所谓守选就是不能立即授官,必须三年后以选人的身份至流内铨参选,又要考试一次,通过放选注官。

进士科分为五等。进士科甲等前五名是一等出身。而九经科及第与甲等第六名以后是二等出身。再下面才是进士科乙等丙等等。其他诸科出身与进士科第五等又是一个待遇。

对于这样的科举名次,苏轼、苏辙兄弟不满意。于是,嘉祐六年八月,苏轼、苏辙先后参加翰林学士吴奎等主持的秘阁试和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崇政殿考试,科目是制科中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苏轼成绩入三等,为北宋举行制科以来继景祐时吴育之后的最高成绩,因此授官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一下取得京朝官身份;弟苏辙成绩入第四等,除秘书郎、商州军事推官,虽入初等职官,级别却升至京官。可以说,兄弟二人通过参加制科,改变了进士科甲第靠后的处境,取得了与进士第一、第二一样的授官。

制科考试难于进士科,第一关两名大臣推荐。第二关要写五十篇文章让两制大臣点评,这才得到考试的资格。至于最难的则是制科考试,出题范围为十一经及注疏,十七史,武经七书等等。这考官会出六题,称为秘阁六论。这六道题目,每道题目三千字以上,必须在一日一夜内写完。也就是最少一万八千字,根本没工夫让你构思,提笔就是干。最后就由宰相等大臣们亲自评定上下,要考核两次,最后入四等者还要经过天子御试。

进士科与制科经历,隐约显示出年轻的苏轼当时不甚擅长科举场中的诗赋考试,而长于策论写作的状况。

不擅诗赋还有朱熹,他也是进士五甲。

嘉祐二年进士科

另外,嘉祐二年,曾巩的名次并不好,名列丙科,也就是进士第五甲。不过,曾巩与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以及二妹夫王无咎,六妹夫王回六个人一起考中了进士。此事让天下读书人都知道了南丰曾氏。有趣的是,王安石的母亲是曾巩的亲姑姑,曾巩推荐王安石给欧阳修……后来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也娶了曾巩的妹妹……北宋高层文人相互不是姻亲就是同年、学生,欧阳修为众人领袖。

进士科头甲二甲称进士及第,三甲四甲称进士出身,五甲称同进士出身。那么进士如何授官的呢?

按嘉祐二年的进士授官,一甲前五人,即进士第四,第五是两使幕职官(选人第三阶),进士第二,第三是大理寺评事,以京官身份出任州通判。进士第一章衡则是将作监丞。

一甲第六人以下及《九经》及第,并为初等幕职。

第二甲为大县的主薄县尉;三甲、四甲判司薄尉(军训判官,司理参军,小县主薄县尉);第五甲及诸科同出身,并守选。二甲到四甲都是选人第七阶。

但到了嘉祐四年因为冗官太多,改了规则,头甲前五人待遇变化了,降级使用,但升级极快,先试衔知县(选人第六阶),但干几年就可任两使幕职官(选人第三阶),到时候最少是节度州,观察州推官,或军事州判官起步。

宋朝有府,州,军,监四个州级行政单位。州有六等。分别是都督州,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团练州,军事州。这是遗留自唐朝时的官制,节度州由节度使领,观察州由观察使,防御州由防御使领。但宋朝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两使(节度使,观察使)只是成为武将荣职,实际并不治理地方。各州由州通判,书记,推官等幕府职事官来管理。

可见,在宋朝,知州与州通判几乎等权职。苏轼被贬谪的琼州府昌化军,是州级单位,管辖现在海南西部的儋州、昌江和东方等县,于是,苏轼的足迹也只能在昌化军范围内。

北宋范仲淹庆历兴学前,进士科与诸科并立。由于北宋天下太平,以及印刷术的发展,读书变得更容易,而庆历兴学时,在范仲淹主持下,州县大力设置学校,民间读书人增多。读书人一多,原本只靠死记硬背的诸科考试,内卷就严重了。故而有才华的人更愿意去进士科,进士及第更被人看中,而诸科于此后衰退,至明清取消。以至于我们后人不知科举史上的诸科曾经显赫唐宋。

历史上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的进士科有科举第一榜之称,称得上是群星最闪耀的一届。并非单指宋朝,而是唐宋元明清全部加在一起。这一科的主考官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评卷官,梅尧臣,宋诗的开山始祖,副主考是北宋名家王圭、韩绛、范镇。考官皆天下大魁,此为其一。中考名人《宋史》有传的共有24人,他们分别是章衡、窦卞、罗恺、邓考甫、王回、王韶、王无咎、吕惠卿、刘库、刘元瑜、苏轼、苏辙、郑雍、林希、梁焘、曾巩、曾布、程颢、蒋之奇、杨汲、张载、张璪、章惇、朱光庭等。个个文魁,此为其二。其三,而从嘉祐二年的殿试起,再无榜罢落,能通过省试,而登殿试的皆为进士。殿试不再罢落举子,后世皆效仿。其四,开言之有物,尚质去雕文风。在这一进士科考试前,文风以“太学体”为主。太学体可谓是专供科举,而创造的一等文风。后世评价太学体西昆体为词藻典丽而内容空洞。

在嘉祐二年这一榜,太学体被知贡举的欧阳修所鄙薄。比如嘉祐二科有一太学生刘几,以太学体写了一篇文章开头就是“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欧阳修见了直接罢落,还在旁讽刺“秀才刺,考官刷”。欧阳修把苏轼那篇著名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列为单科一等第二名,就是反太学体的体例,科举文提倡“文以尚质为先,尚文为后”,欧阳修一扫文坛之沉疴,读书人以此为高第,于是在太学生中,文风提倡复古崇古,蔚然成风,影响深远,华丽文采怎么也不如有真情实感的内容重要。

嘉祐二科能够进入殿试的文魁,有二苏兄弟,有二章叔侄等等,其家族皆非寒门。

进士出身是正儿八经的第一等。宋朝正出身有五等。第二是制科出身,第三是诸科之中唯有九经出身才被承认为正出身,第四等皇帝特赐进士功名的也算,第五等则是明经出身。其余非进士,制科,九经,明经以外的出身,都称为杂出身或是余人,比如恩荫,诸科(除九经),摄官转正,胥吏入流,捐钱当官等等。

朱熹之后,朝廷取消明经科,定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明清科举考试必备书,之后,科举只唯进士及第了。

新闻推荐

最低气温≤4℃!宝鸡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宝鸡新闻网讯宝鸡市气象台于11月28日10时26分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48小时内我市凤翔区、陇县、千阳县、麟游县最...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