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杨烨琼

西北信息报 2021-03-26 09:05 大字

秦腔是秦地最主要的的戏曲形式,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它发起于周,源出于周的核心地区(今凤翔、岐山),成熟于秦,流行于今陕、甘、宁、新等地。

小时候,虽生于古秦地的核心地带,但从内心,对秦腔却没有太深的感情。加之文革中“破四旧”,自小就很少深切地接触秦腔。

要说第一次接触秦腔,那还是在文革结束后,原下的杨家村恢复古会,在村委会的戏台上连唱五天大戏。演的都是传统曲目《铡美案》《下河东》《周仁回府》等。因为文革中历经十年被称“四旧”而禁演,人们多年积聚而来的看大戏欲望一下子如井喷般爆发,那时常常是一村唱戏,别村空巷。

秦腔就像一直种在秦地人心中的种子,灭不掉、毁不去,一旦有了阳光和水的润泽,便会蓬蓬勃勃地生发、成长,势不可挡。

往往是戏还未开演,露天的戏场上已是人山人海,后边的人向前挤,以期看的更真切;外边的人向里挤,想进去看看,挤着挤着,人群就如潮水般东来西去地涌动起来。每在这时,年轻的基干民兵们一人手持一撮扫帚棍,哪里拥挤就向哪里一气狂打,直到众人躲避,逐渐安静。

大人们喜欢看戏,小孩们喜欢稀奇:吹糖人的、耍把戏的,还有就是面皮、甑糕、麻花这些好吃的。大人们老怕孩子丢失,总是紧紧手托孩子,不让离了半步。在如潮涌动的人群中,父亲们往往会把小孩架上自己的脖子,叫“架马登登”,以免孩子因为拥挤而受伤。

这样的戏场,有时在村中的戏台,有戏台的那是大村、富裕点的村。有时是在村里庙院旁的野地里划出一片。不管怎样的戏场,一唱大戏,东南西北的洋货土产、杂耍小吃总会是闻风而来,平时少见或是见不到的也蜂拥而至。小村子、野地边陡然成了小上海、成了繁华的街市。

戏台子上温婉柔情,台下的羊肉摊上,坐满了一家老小津津有味品着飘香羊肉的人们,许多都是一家三代一同品着这融融的温情。品足了、逛够了,也就快到戏的高潮了,站到戏台下,就着口留的羊肉的清香欣赏一段已记在心底里的唱段或是场景。回到村里,左邻右舍,见了面,少不了会上见闻,会的场面怎样大、谁家的豆花香、哪家的羊肉鲜,那个演员唱的卖力、那个角色是把式,戏台东边的东西没见过、戏台西边的是假货……总之,跟一回会、看一回戏,不比去一回北京上海见闻少!

记得那次父亲带着我去逛会看戏。为了我的安全,父亲将我紧紧拽在身边。父亲是个戏迷,我也就老老实实的站在父亲身边,在父亲的讲解下,竟然跟着父亲看完了一部本戏《铡美案》。第一次认识了因生活无奈而手托一双儿女上京寻夫的秦香莲,第一次认识了那个高中状元、欲杀妻灭子的坏人陈世美,也第一次认识了那个黑脸铁面的清官包文正,认识了不愿丧尽天良在左右为难时选择了舍生存义的韩琦……因为秦腔刚刚解禁两三年,演员们演的也特别卖力,加之精彩的故事吸引,我竟然一气看完,而且竟然回味不断。

记得当时演员演的太投入,饰演陈世美的演员在演陈世美不认妻子的那场戏中竟也泪流满面,这情景被台下的一位老婆婆看到。老婆婆大声的说:“你看,没良心的陈世美也知道心里难受,还淌眼泪呢!”沉浸于戏剧中的人们一下被从戏中拉回到了现实中。生活与舞台也就这样似乎交错地连在了一起。

后来,我发现父亲特别喜欢听戏看戏。家里的收音机,只要有秦腔,父亲就听得很开心,喜欢给我们兄弟讲秦腔故事。《下河东》《周仁回府》等等,就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记住并喜欢的。父亲对清官的尊崇、对市侩奸人的厌恶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弟兄。

我喜欢着秦腔的故事、享受着秦腔的喜乐、受着秦腔戏美丑善恶的影响,却总觉得咿咿呀呀停来顿去让人心里急得慌。父亲却说:那是还年轻,等你长了岁数,你就会懂了的。

记得有一次吃饭时节,收音机中放《周仁回府》的《哭坟》那折戏时,父亲眼中竟然泛出了泪花。我不解地看了父亲几眼,父亲大概是不好意思吧,对我说:“你看周仁难不难!人活一世不容易呢!”我当时对父亲的话似懂非懂。

记得在我初中毕业那一年,一件事情让我对父亲对秦腔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年,父亲在大家的推举之下当了我们小队的队长。受命于众人的信赖,父亲当时踌躇志满,规划着小村的美好前景,组织起了小村木器加工的副业生产,并在路边植桐,储积村材。记得一年下来,父亲回到家里高兴地说着一个劳动日报酬提了多钱,比邻村那个劳动日值不错的队高了多少多少。那时的父亲,回到家总喜欢把队里的事情给我们讲。

村子里一直是搅着辘轳吃深井水,大约半个小时才能搅一担(两桶)水。当生产队长两年的父亲一心想改变这种搅辘轳吃水的现状。

父亲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于是他就跑大队、跑公社(现在称乡)联系、反应情况,请求支持给队上打机井。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的工夫没有白费。终于得到公社革委会一名领导的全力支持,机井很快打成。

看着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全大队(现在的村)六个生产队中第一家通了自来水,看着水龙头上哗哗流淌的自来水,父亲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大家更是老者欢喜、小儿雀跃。队上几名干部商议,乘着这名领导给孩子办喜事的机会,就由父亲以公款送去了几十元钱的贺礼作为感谢。

可后来,随着逐步深入的分产到户,许多矛盾也进一步加剧,送贺礼这件事不知怎么就在那位领导马上要被提拔的当口反映到了公社。当上级调查组来调查时,父亲则大包大揽,说没送钱这事,调查组就问:“没送钱,队里的几十元钱去哪啦?”父亲一口咬定:“我手头当时紧张,我花啦。”而且父亲把这几十元怎么花的都说的头头是道,一副确实是我花了的架势。公社调查组查到此处见再不会有下文,便以父亲的叙述做了了结。小队长自然不能当了,父亲还在全大队背了个挪用贪污的名声,在志气未酬的遗憾和心底释然的坦荡中父亲也就安安心心于自己的木匠手艺了。

当母亲就此事责问父亲时,父亲说:“人要讲良心,人家帮了咱,听说马上就要提拔,就几十块钱的事,咱能害人家!再说那礼钱是咱为感谢人家主动硬撇下送的,能让有恩于咱的人受亏?人家对咱村人有恩呢。人,要讲良心!你看高台戏文里是怎么说的!”戏文里有社会,社会里有戏文!这是父亲对于秦腔的理解!这,就是在秦腔忠义气节熏染下的秦人秦思!

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人群,也在创造着一方文化,滋育着一方水土。

秦腔,主要盛行于秦、陇、甘,它不同于山大沟深人口稀少地区的信天游,崖畔上一人独行调高自娱,也不同于陕南的小调说唱。秦腔,讲求故事情节、讲求场景的回放、讲求生旦净丑。生旦细腻委婉、耐人寻味;大净慷慨激昂,气吞山河;丑角则精灵古怪,令人笑中思索。家长里短、身边事、眼前景,戏里春秋,戏外人生,看似不同,理却相通。看着《看女》,不把媳妇当女儿待看的,别人不说,自己倒先红了脸,回去在媳妇面前先去了那恶声恶气。秦腔是秦人的教科书,教化了多少婆媳亲如母子相处一世!《苏武牧羊》《杨家将》《张连卖布》《三娘教子》《墙头记》让一个一个的小小子、小姑娘、一个一个的家庭在“三千万儿女都吼秦腔”的环境中长大,知道了节义廉耻、知道了家国情怀。男子强壮、女子秀丽,尽着心思营建着和谐幸福家庭、建设着秀美如画家园,直使得“八百里秦川秀美如画”!

三秦大地,秦腔是书,它把秦人的文脉、秦人的韵致一代代传承,把秦人如秦山渭水般的豪爽粗犷或是如细流涓涓的温婉细腻都一代一代的传递,让三秦大地的人们灵气地生活,生机勃勃,不畏困苦,不溺福乐,明于事理、明辨忠奸……入于法眼,待之只如上客;鄙其人品,则视如无物!

随着岁月的增长,在秦腔的故事、在秦腔的韵调中,在秦腔的入于心的传唱中,不谙世事的孩童,成了或是筋骨强健或是温婉如花的大小伙、俏姑娘,他们会讲包文正铡刀下面不讲情;会鄙弃“白眼窝窝”狼心狗肺坏心肠。他们渐渐也就会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成了教化子女的好爸爸、好妈妈。他们口里说的是秦腔秦调,流行音乐是秦腔,几天不听秦腔戏,就感觉生活里少了什么。

秦腔滋育下的汉子们一个个知善恶、晓荣辱、有刚性、有血气;女人们也个个贤淑知礼、孝亲敬老、相夫教子。

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爱上了秦腔,那冷峻苍凉、那侠肝义胆、那担当操守、那情长义重、那温婉缠绵,岂不就象太白大山,担当一方,岂不象那绵绵渭水滋育一方,汉子们如高粱般肝胆相照,女人们如蒹葭般多情柔肠。

“莫呼喊,向后退,相爷把话说明白……”走着走着寂聊了,喊上几嗓子,顿觉神清气爽;忧愁了,吼几句“湖广省连遭三年旱,三年六料无有收成。秦香莲母子无依过,手托上一双儿女找上京阁……”曲尽忧去,心宽了许多;心中有情了,几句“下跪的状元是哪个,报上名来丫环听……”情趣顿生,情怀舒畅……

自不必说大舞台、自乐班的声声悦耳,即就在田间地头、一天三顿饭时、果园场院、田野地头,也常听到秦腔的悠扬,如春风在歌……

就这样,秦腔就像关中古秦地人们不可或缺的美食一样,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滋育、生发,烙印在一代又一代秦人心上!传唱在一代又一代秦人的口边……

新闻推荐

赚钱环保两不误!宝鸡凤翔区这家养猪场为猪建起“高档小区”

日前,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凤翔区横水镇火星庙村的天机养猪场,负责人王杰在正在查看繁育期的母猪和猪仔的情况。“我们的种...

凤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翔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