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苏东坡的四大秘笈(上)
三苏纪念馆三苏父子塑像。图据三苏祠博物馆
□夏钦
每年中高考揭晓后,都会有优生出来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这里,我们就先从一篇一千年前的“高考”满分作文入手,来看下苏东坡这样的超级学霸是如何炼成的。
嘉祐二年(1057),22岁的苏东坡在进士考试中,写出的应试命题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近千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全文如下: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这篇被一代文坛宗师欧阳修极为赏识,打了满分的“高考”作文——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让苏东坡声誉鹊起,奠定了他在科考江湖的学霸地位。尽管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篇六百多字的文章也还有诸多不如意,即使考官梅尧臣和主考官欧阳修也对个别地方存疑,但毕竟是在“高考”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尤其是契合了欧阳修对“太学体”文风的改革。
苏东坡到底有多能考,且看他接下来一系列令人炫目的考试成绩单:欧阳修主持的礼部省试,苏东坡在四个科目中,论名列第二(《刑赏忠厚之至论》)、经义第一;制科考试,苏东坡获最好成绩第三等(制科是天子特诏才可举行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制科考试的考生必须由朝中大臣推荐,然后由六名考官先行考核,及格者才能参加皇帝主持的考试。制科考试开考次数极少,两宋319年仅举行22次制科考试,考中制举的大约40人左右,苏轼两兄弟就占了两个名额,而考中进士的则有将近四万人,相差近一千倍。制科等级中第一第二等都是虚设,获得三等的仅两人,苏东坡即是其中之一,另一人为吴育,也是仁宗为政时,后官至参知政事)。
短短6年时间内,苏东坡先后通过了举人试、省试、殿试、吏部的典选和注拟,以及前面说到的那场极其隆重的制科考试,可谓过五关斩六将,参加科举考试的芸芸众生,很多人穷经皓首,也难以抵达这样的高度。3年后,已在陕西凤翔签判基层岗位任期满的苏东坡,再次在回京的馆职考试中取得最高分,被任命为殿中丞直史馆,负责编修国史。
新闻推荐
央视新闻7月5日消息,今天上午(7月5日),陕西凤翔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造成两死一伤,目前警方正在全力缉捕犯罪嫌疑人。凡能提供...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