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勤政凤翔府 □杜书文

西安晚报 2020-05-17 04:44 大字

凤翔古称雍州,是东周时代秦国的国都,曾有19位国君在此执政,也是秦国定都时间最长的都城。唐时改称为凤翔府,位于渭河之滨。这里不仅地理环境优美、风光迷人,而且还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周边有许许多多的文化古迹和历史遗存,如历史久远的周公庙、磻溪姜太公钓鱼台、秦穆公陵墓、董卓的郿坞、诸葛亮屯兵的五丈原、杨贵妃丧命的马嵬坡,以及数不尽的寺庙、道观……而就是这一宝地,还曾经迎来过才华横溢、“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著名文学家苏东坡。

宋仁宗嘉祐六年,大文豪苏东坡以京官的身份来到凤翔府,任节度使判官厅做掌管文书的辅佐官。当时苏东坡二十六岁,风华正茂、年轻气盛。苏东坡一向秉正刚直、勤政为民,体恤民间疾苦,所以一到凤翔,他便一边考察民情,一边广泛游览这里的名山大川、人文圣地,他被这块人文荟萃的宝地深深地吸引,每到一处便会吟诗作赋——诸如《凤翔八观》《石鼓歌》《太白山早行》《王维吴道子画》《李氏园》《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中》《楼观》《周公庙》《大秦寺》《太白寺》《玉女洞》《授台经》《扶风天和寺》《石鼻城》《憩翠麓亭》等130余篇诗词、文章:《喜雨亭记》《凌虚台记》等名篇佳作,更为凤翔留下了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而其文风学风,也极大地影响和激励着后世学子。

苏东坡在凤翔不仅负责“签署一局,兼掌五曹文书”,还掌管着“编木筏竹,东下河渭”的重任。宋仁宗死后,为了大修陵墓,朝廷命凤翔府运送大批木材和粮食,以供工程之用。而此两项事务均由服衙前役的百姓义务承担。当地政府虽答应有优酬奖励,但实际的数额却没有所需费用的百分之一。并且规定,在运送途中,必须保证安全,万无一失。如有损失,服役百姓就要承担赔偿的责任。工程急需之物,官府催逼紧急,而当时恰逢天气干旱,河水过浅,木筏往往中途搁浅,物品难以运出;而有时呢,河水又突然猛涨,洪水泛滥,造成民夫惨死于洪水之中。不少百姓因此而破产。走投无路之下,有人只好被迫远走他乡;也有人甚至沦为盗贼,严重危害社会。苏东坡一上任,便注意到了木筏水运带给百姓的沉重负担和灾难。他经过多方的实地调查,终于弄清了木筏之害的关键——即衙差不懂得当地河水的水势随季节变化而涨落的规律。于是,苏东坡便对衙规进行了修订,使衙前可自行选择水工,按时令和河水涨落的规律编制木筏。此后“衙前之害减半”。可以说,改革衙前役,是苏东坡步入凤翔府后为百姓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为他在当地留下了美名。

初仕凤翔的苏东坡,志向宏远、胸怀博大、亲民爱民,而扶危济困是他执政的要旨。北宋时代,凤翔府管辖着大片区域,相当于现在的关中西部一带。因与西夏接近,战争频仍、连年灾害;加上朝廷的赋税徭役日益加重,人民的生活极度困苦。面对此悲惨现状,苏东坡心急如焚,他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减征关税;并免除民众拖欠官府的债务;取消盐茶专卖制度,让群众尽量获得更多的好处。因此,百姓送他“苏贤良”的美称。

苏东坡执政凤翔,还有一个重要政绩。到凤翔不久,苏东坡便了解到,当地传说在周文王时,这里曾飞来数只凤凰,它们饮水于城东南一水池中。周人认为,这是老天降下的吉祥之兆,故将那水池命名为“引凤池”,凤翔也因此而得名。秦隋以来,此池相继被扩建、修缮,规模逐渐扩大,成为西府著名的风景区。唐末五代之时,天下战乱不断,“引凤池”屡遭破坏,荒草丛生、池水干涸。苏东坡到凤翔的第二年,就着手对“引凤池”进行修复。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积极倡导、督催、发动民工,从城外西北角的凤凰泉引来活水,又对水池加以疏浚、扩展,在湖中广种荷花,湖周广植松柏古柳,设置亭台楼阁,使得“引凤池”面貌焕然一新,池周围的景观更加美丽壮观。苏东坡又亲笔题写了“东湖”二字,作为“引凤池”的名字。改造后的东湖,凤凰泉水分东西两股绕城分流,犹如凤凰展翅飞翔,泉水到了五孔桥,从桥眼飞流而下,犹如凤尾,故五孔桥又名凤尾桥。清光绪年间,官府又开发了外湖,将内外二湖统称为东湖,还先后建起了“宛在亭”“君子亭”“会景亭”“莲池亭”“三公亭”“苏公祠”“洗砚亭”“来雨轩”“望苏亭”等。随着时间的更迭,两湖屡经沧桑,屡修屡废,但最终还是保存下来了。从北宋算起,东湖距今已有950多年的历史,成为当地有名的文化地标,被誉为北方古典园林的典范。

说起“喜雨亭”来历,还是很有意思的:嘉祐七年,凤翔地区遭遇罕见的春旱。数月无雨,百姓忧心忡忡、愁眉紧锁。尽管苏东坡是无神论者,但此时的他为了安抚民心、急民之所急,亲自和民众一起徒步登上太白山,到上清宫去拜神祈雨,又修建了一座亭子。没想到,亭子刚刚修好,天就下了一场大雨。真是久旱逢甘露啊!百姓喜不自禁,而苏东坡呢,自然也是兴高采烈、欣喜若狂。他当即将此亭命名为“喜雨亭”,并即兴挥毫写下《喜雨亭记》,“……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从修亭写到忧旱,从忧旱写到喜雨,又从忧旱写到雨的意义,文笔轻快、潇洒活泼、激情澎湃,与民同乐的情景跃然纸上。并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意思是喜雨之后,该感谢谁呢?从太守到天子,从天子到造物主,从造物主到太空,而太空冥然缥缈,不能够命名它,于是用“喜雨”来为亭子命名。一虚一实,一推一进,以无化有,上下衔接自然,文笔质朴清新、妙不可言,苏东坡的《喜雨亭记》已成为千古名篇。

1064年苏东坡奉命离开凤翔,去江南做官。他在凤翔执政仅仅三年,却为凤翔留下了独具特色的东湖和一大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尤其在百姓当中留下了许多值得传扬的佳话。

初夏的一天,笔者携家人前去凤翔旅游,盼望已久的“东湖”自然是首选之地。东湖,果然是名不虚传。广阔的湖面波平如镜(据说210多亩)。湖周古柳参天,曲径回廊,亭台楼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座座桥、堂、轩、榭,精巧雅致,别具一格。小桥流水,莲池碧翠,风光旖旎,宛入仙境。“苏公祠”“三公祠”“望苏亭”“喜雨亭”“凌虚台”“洗砚亭”,造型古朴,飞檐翘角,朱甍碧瓦,气象不凡,吸引着来自东南西北的众多游客。而人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苏公祠”“三公祠”展览馆中丰富的人文陈列,以及镌刻在石碑上的苏东坡的著名诗篇,其中《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记》等已成为国家的珍贵典藏。人们带着崇敬仰慕的心境,仔细阅读,从字里行间领悟着苏东坡在凤翔府勤政爱民的美德和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更加深切地缅怀这位襟怀坦荡、满腹经纶的正人君子。

新闻推荐

“熊孩子”贪玩走失宝鸡凤翔民警“拉警报”找回

六岁哥哥带着四岁妹妹出门玩耍,五小时还没回家。家长心急如焚,四处找寻未果,报警求助。近日,凤翔县公安局田家庄派出所民警及...

凤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