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筑强生死防线 宝鸡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工作纪实
一场场与死神的短兵相交,在这里时时发生;一个个急危重症患者,在这里转危为安;一次次突发紧急状况,在这里化险为夷。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是对急诊工作的最好描述。在这里,汇聚了你能想象到的所有疼痛、爱、坚守和希望。这里,就是宝鸡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记者 邓锦龙 通讯员 徐艳萍 文/图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宝鸡市中心医院承担着急危重症的救治重任。正因如此,医院十分重视急救工作,从硬件到软件,从内部机制建设到人员结构调整,始终把完善急救体系、畅通绿色通道、提升急救水平和急救能力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而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们更是团结一心,始终站在救死扶伤的最前沿,带着对生命的敬意与爱意,带着医者的责任和担当,在生与死的较量中,无畏无惧,用敏锐的观察力,快捷的应变力,精湛的技术挽救着一个又一个患者的生命,延续着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幸福。
据了解,近年来,急诊科在医院的大力支持和兄弟科室的紧密配合下,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不断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提升,取得了骄人成绩,年诊治急诊患者、抢救危重频次、院前急救人次等逐年提升,其中,2019年诊治急诊患者42160人次,同比增长11.6%;抢救危重患者2056人次,同比增长49.9%;院前急救962人次,同比增长0.52%。
急诊科之所以能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医疗保障队伍,这得益于“四位一体”的急诊工作模式。所谓“四位一体”就是由急诊门诊和院前急救组、抢救组、急诊病房和危重症监护组、急诊外科组所组成的急诊科这一整体。
科室负责人张琼介绍说,通过这“四驾马车”,急诊科力求打造“快、准、好”的急救医疗体系。“快”就是要从分诊、接诊、检查、处理、抢救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到分秒必争,不拖延;“准”就是要求分诊、诊断和处理的准确率高,漏诊、误诊率低;“好”就是要求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率都好。
“突发、紧急、高危……”这些一般人看来比较揪心的字眼,对于急诊科医护人员来说,体现的却是工作常态。他们几乎每天都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处理着紧急高危的重症患者。急,不仅体现在急救工作的性质上,还体现在急救团队对患者的处置水平上。时间就是生命,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患者做出最恰当的处理,是衡量急救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正是因为深知反应快慢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关系到一个生命的安危,正是因为对生命的这份敬畏,急诊科全体医务人员有着这样的共同心声:“快些,再快些,如果我们的动作快一点,患者就会多一些生的希望!”
尽管时隔数月,回想起紧急救治凤翔县62岁李某时的场景,急诊外科组的龚根强大夫依旧记忆犹新。“那是一个车祸伤患者,当时腹腔出血、闭合性颅脑损伤、全身多发骨折、失血性休克。来我们科后立即给予输血、补液等积极抗休克治疗,与此同时进行配血、备皮等术前准备。患者就诊后50分钟内就进行了急诊手术。就是因为我们抓住了患者抢救的黄金1小时,这位病情危重的患者最终转危为安。”
像这样紧急手术救治患者的事例在急诊科每天都会发生。翻开去年11月初新组建的急诊外科组的工作日志,一个个真实的急救记录跃然纸上。两个月时间,龚根强和张涛两位大夫共收治患者80人,其中手术66例,平均住院天数6.38天。
如果说紧急救治是急诊科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态度,其背后则是医护人员的忙碌和默默付出。他们的工作状态常常是,这边刚抢救一位呼吸困难伴意识障碍的患者,那边就来一个突发心脏骤停的市民。还没来得及缓口气,又一位休克昏迷患者被推进了抢救室,医护人员又开始了新一轮抢救。
紧接着,一位脑出血患者被送来了!急性心梗患者被送来了!车祸休克患者被送来了!如此的情景对急诊科每一位医护人员来说都是常态。他们常常忙得像陀螺,许多人交班回家时累得连腿都迈不动。而作为急诊科的新生力量,急诊外科组的龚根强和张涛两位大夫,两个月来回家的次数五个手指都能数得过来。他们殚精竭虑救治患者,可作为儿女和父母,他们亏欠家人太多。
“生命有多珍贵,医务人员的责任就有多重大。”急诊科负责人张琼说,在全方位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科室医务人员还把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带进企业、学校、社区等单位,使更多的民众对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技术有了初步的掌握,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新闻推荐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航空研究院方面获悉,中国航空研究院原党委书记、第一副院长、中共党员刘鸿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
凤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翔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