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文人画派先河

眉山日报 2019-10-27 00:43 大字

□本报记者 陈甜

2018年,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出现在香港佳士得秋拍夜场,以4.6亿港元落槌,折合人民币4.1亿元,拍出了佳士得香港拍卖史上单件拍品的最高拍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何苏东坡的画作如此受人追捧,这不得不说苏轼在中国文人绘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苏轼的兴趣非常广泛,对于绘画也非常有兴趣,并且是个懂画、惜画之人。他在继承前人画坛优秀思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异军突起,开创了大宋绘画艺术的新天地,成为“文人画”派的开创者与奠基者。

苏东坡年轻时就开始评画

公元1061年,24岁的苏东坡得到了第一份正式工作——“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大理寺评事”是掌管刑狱的京官,正八品的衔,不过这是个虚职,具体的工作岗位是陕西“凤翔府判官”。

凤翔是个历史名城,签判没有太多事务,苏东坡有大把时间出去玩。普门寺和开元寺是苏东坡最爱去的地方,寺里有吴道子和王维的真迹,吴道子画的是佛像,王维画的是墨竹。

苏东坡仔细看了二人的画作后,还写了一首诗《王维吴道子画》。“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苏东坡觉得王维的画更胜一筹。他认为吴道子和王维是中国画坛数一数二的人物,不过吴道子虽然画得好,未脱匠气,而王维得之于象外,其画才是神逸之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不拘泥物象,画作追求神韵的传达

“传形写影,都在阿睹中”,东晋的顾恺之最早提出绘画的传神论,苏东坡在《传神记》一文里对传神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并深入地进行论述,提出了抵达传神境界的具体艺术表现技巧,他强调画家要善于捕捉绘画对象的最突出的特征和标志,也就是“意思”,并指出:“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虎头云:‘颊上加三毛,觉精采殊胜。’则此人意思,盖在须颊间也……”

苏东坡的传神论深受后人称道,也体现在他的画作之中。

他现存的画作只有三幅,分别是《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雨竹》。

《潇湘竹石图》作为目前已知苏轼为数不多的传世珍品中的一幅,现藏于中国美术馆,被称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这幅《潇湘竹石图》是绢本,纵28厘米,横105.6厘米。画作采用的是长卷式构图,一片土坡、两块怪石,怪石下生长出几丛稀疏的幼竹。左右烟水云山,渺无涯际,展现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的苍茫景色。寥寥几笔中,山水、风雨、怪石、墨竹层次分明,构建出强烈的视觉对比。

他所绘墨竹仰首向上,少有竹节。米芾曾经问:“何不爱节兮?”苏轼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苏轼认为,“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而此理)非高人逸士不能辨。”他主张画家要画的是精神,而不是外在。林语堂曾经评价苏轼的画作是中国艺术的印象派。

经过一千多年的沧桑风雨,《潇湘竹石图》至今保存完整,画面清晰。画卷上不仅可以看到苏轼亲笔题写的“轼为莘老作”的字样,还可看到从元代到明代26家收藏大家的题跋和印章。题跋字数达3000字之多,接近十米长,看上去蔚为壮观。

另一幅《枯木怪石图》在清代前从未公开现身。一株枯木状如鹿角,一具怪石形如蜗牛,怪石后伸出星点矮竹。用笔看似疏野草草,不求形似,其实行笔的轻重缓急,盘根错节,都流露出苏轼很深的绘画功底。相传,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枯木怪石图》从白坚夫(吴佩孚秘书长)手中流入日本,后被一日本家族收藏,已消失近一个世纪。直到2018年,隐匿多年的苏轼《枯木怪石图》在香港佳士得秋拍夜场,以4.6亿港元落槌。一时间,关于该画引发了“亿元高价”等话题的讨论。

苏轼说:“余亦善画古木从竹。”可见墨竹、怪石、枯木等,是他尤其擅长的。但他的画作价值如此之高,也许并不是单单因为绘画水平多高超,而是因为其画作代表着特殊的意义。

对于绘画,东坡也颇富有创新精神,他自己曾用朱笔画竹。明人莫云卿《宋苏轼画朱竹》里写道“朱竹起自东坡,试院时兴到无墨,遂用朱笔,意所独造,便成物理。盖五采同施,竹本非墨,今墨可代青,则朱亦可代墨矣。”这么说,东坡是画朱竹的鼻祖了。

开启新型的绘画“文人画”的先河

11世纪晚期,一群著名的士大夫开始

新闻推荐

高擎文化旗帜 彰显法治精神 安定区司法局扎实推进法治宣传工作

为扎实推进法治安定建设,提高全区法治化水平,“七五”普法以来,安定区司法局紧紧围绕法治安定的总要求,探索利用传统文化...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