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小镇60年

西部法制报 2019-09-28 00:36 大字

王万柱

我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出生的人,有幸伴着共和国走过了60多载风雨历程,见证了这段不平凡的历史。

我的家乡陕西省凤翔县虢王镇,地处县城的东南方向,位于岐山、凤翔两县交界之处。因为距县城远,有七八十里地,交通不发达,所以我们极少去凤翔县城。倒是邻县岐山县蔡家坡镇,由于离得近,也就十来里地吧,因此我们的方言、风俗、习惯都与那里无二。

我记得小镇上有一个红光照相馆,是方圆几十里仅有的一个。那时照相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般家庭只会在孩子满月、百天、生日,老人过寿,情侣订婚等特殊的日子才去照相,留个纪念,照了之后要等上好多天才能取出相片。

那年,我大约三四岁吧,在母亲的带领下,我在红光照相馆照了一张黑白照片。记得那天,摄影师把头藏在遮着黑布的三脚架下,摇着带有铃声的假鲜花,迅速按下了快门,我当时好奇地偏着头本想去看个究竟,就这样被留在了影像当中。

正是因为那次照相,我第一次去了蔡家坡镇,见到了小镇平整的马路和那些穿戴整齐的人们,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流水哗哗的厕所。那次是我第一回见到火车,火车头冒着白色的蒸汽,车轮与铁轨撞击,发出刺耳的轰鸣声。伴着汽笛嘶鸣,火车头上方一股白色的烟雾喷出。可以这么说,小镇蔡家坡闯入了我的童年。

20世纪40年代初,蔡家坡建成了纺纱厂和机器制造厂,也就是现在的陕西九棉厂和西北机器厂的前身。后来,面粉厂、酒精厂也相继建成。

这些厂的出现,影响着毗邻地区的生产和生活。从此以后,香皂、水果糖、搪瓷盆子、电灯、电话等相继闯入了人们的视野。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小镇依旧是人们贴近文明、步入现代的“桥头堡”。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引得陕西汽车制造厂、陕西齿轮厂和一些兵工企业落户小镇,地方中小企业也相继建成。不过后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在小镇蔡家坡,陕汽、陕齿等大企业迁往别处。

但是,宜居的生态环境还是吸引了外来大量人口入住,小镇如今的人口已经突破20万。区域内高楼林立,高铁、动车、高速公路穿镇而过,与宝鸡、西安左右相连,成为关中西部一颗明珠。

值得一提的是,小镇工业基础的积淀,国有大企业的根基,在当地孵化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如机器制造业、产品加工业、铸齿业、纺织业等,这些民企依托国有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精湛的技术水平、优秀的人力资源,使得产品冲出亚洲,远销欧美,促使当地GDP直线上升。在陕西,蔡家坡镇成为“镇级市”。

60多个春秋,小镇凝聚了厚厚的人脉,留下了无限的感慨……

岁月,以鬼斧神工般的大笔,描绘出一幅幅画卷。画卷中,和谐号动车快如疾风在奔驰;画卷的另一端,红光照相馆几易其主几度搬迁,照相对人们来说太方便了,手机上就可随手拍;画卷中,高速公路的出口处,一栋高层建筑物上,清楚可见书有“世界新加坡,中国蔡家坡”的巨幅标语,把人带入无限的遐思之中。

新闻推荐

为追赶超越提供法治智慧 近年来陕西省法学会建设工作综述

陕西省法学会破产法研究会成立大会现场。陕西省法学会开展送法下乡活动。本报记者黄保山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法学会在中...

凤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翔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