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梧州教育事业的深刻变化,都体现在校园生活的点滴之中 绘制校园风景线
本报记者 朱元冬/文
教育是地方发展的先声,也是地方历史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梧州教育事业的变化发展中,不少市民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例如,在梧州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工作的“80后”市民钟婵。
20世纪90年代中期,钟婵入读梧州一中初中部。那时候,该校初中部位于大学路现旺城广场所在地,高中部则在对面的山上,与梧州师范学校毗邻。钟婵入学不久,梧州一中就迎来了建校100周年庆典,她所在的整个班级的同学手持鲜花,在校门口迎接校友,“那一刻我们感到既光荣又自豪”。
钟婵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母校的布局:进入梧州一中校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尊“师生情”雕塑,背后便是设置有看台和司令台的足球场和400米跑道。尽管只是煤渣地,但她喜欢在球场上奔跑,经常和其他同学一起踢足球。如今,梧州一中初中部已经搬离原址,落在文澜路原梧州高中所在地,“学校地址改变了,校园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不变的是我对母校的情怀。”
除了一些小学、中学的校址发生变化,在梧州教育事业发展进程里,更多深刻的变化潜藏于校园生活点滴之中。过去,谈及校园安保,一些调皮的学生或许会想起这样的场景:迟到或是想早退的时候,被守校门的大叔拦在大门处询问。如今,各个校园里安装了监控设备,即将在今年9月开学的梧州市凤翔小学,还计划在校门口安装人脸识别仪器,用科技手段为学校师生保驾护航。
“学校教育,始终在适应时代的需求。”在梧州职业学院担任心理学专任教师的钟钰聆如此总结道。
钟钰聆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己在大东路小学读书,教室比较简陋,课桌椅是木制的,而且老师上课所用的教学仪器只有一台投影仪。老师们要事先用黑色的粗笔在透明幻灯片上写好内容,再放在投影仪的亮板上,将文字投影到覆盖在黑板上的白色幕布。“现在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一体机,黑板和电子屏幕连在一起,以前的投影仪早被淘汰了。”如今站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的钟钰聆,享受着教学硬件设施提升带来的便利。
纵观梧州教育事业变化发展历程,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闪亮“坐标”——梧州高中。
梧州高中现任校长李其斌说,梧州高中从1978年重新被定为自治区重点中学,到2003年获得广西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再到2008年成为广西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是一代又一代教职人员默默耕耘的成果。2012年梧高新校园正式启用后,学校占地面积由108亩拓展为281亩,学生人数由2200人增加到3300人,教师也由原先的170多人增至240多人。“校园环境的变化,让老师们教有所乐、学生们学有所成。今年高考一本名校的上线人数已突破200人。”李其斌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梧州各个校园送走了一批批老学生,又迎接新的学生到来,见证着时代背景的变换;从用粉笔书写的黑板变成多媒体白板,从煤渣地跑道到塑胶跑道,从早自习变成丰富的校园社团文化生活,校园里展现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 背景资料
据《梧州市志文化卷》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初,梧州市实行“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兴办工农业余教育,推广苏联教育经验,改造旧教育,市人民政府逐步接办私立中小学,并全部改为公立。
1985年开始,全市修复、拆除、回建了一批中小学校舍,耗资2000多万元。到1990年接近年底,中小学危房抢修完成,并根据当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创办了广西大学梧州分校。
1992年,梧州市人民政府组建市教育委员会,加强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如今,梧州教育的行政机构是梧州市教育局,对全市各学校的建设、教学等方面进行管理和指导。
(本报记者 朱元冬 整理)
新闻推荐
本报讯(史红海通讯员彭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宝鸡市检察机关及时出台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实施方案,建立黑恶势力犯罪...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