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大师的别样人生 记国家级非遗“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

宝鸡日报 2019-05-29 10:14 大字

本报记者祝嘉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凤翔是秦人重要的祭祀之所。考古研究表明,这段时期,秦人在祭祀活动中,逐渐用泥人、泥牲畜代替了活人、活牲畜。

位于凤翔县城以东5公里的六营村,世世代代居住着以泥塑为生的手工业者。在一辈又一辈人的坚守下,凤翔泥塑走出六营村,登上国家邮票,亮相央视春晚,成为享誉国内、蜚声海外的艺术精品,也成为宝鸡乃至陕西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

如今,提到凤翔泥塑,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就是国家级非遗“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

一片痴心在泥塑艺术中寻梦

1965年,胡新明出生于凤翔六营村。从小耳濡目染长辈们做泥塑,他对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充满好奇与想象:村头的黄泥,怎么就能捏成那么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和动物呢?

从8岁起,胡新明开始尝试自己做泥塑。他注意观察身边各种动物,将它们的形象和姿态记在心里,只要一有时间,就试着把它们捏出来。

一天,家里的两只小羊在院子里玩耍,突然,一只跳上矮墙,像秦腔演员亮相似的,摆出一副昂首挺胸的模样。胡新明看到后,急忙取过纸笔,将这一幕画了下来。几天之后,一只丰满而神气的泥塑羊诞生了,这就是2003年被定为国家生肖邮票主图案的“富贵羊”的原型。

后来,胡新明又根据读过的小说、听过的故事捏起泥人来。无论是孙悟空、猪八戒,还是岳飞、岳云,都在他的手下栩栩如生。

1979年,胡新明创作的一组泥塑作品《小熊请客》,荣获全国幼儿童话教育设计一等奖,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1985年,互为友好省州的中国陕西省和美国明尼苏达州,在美国12个城市举办“陕西月”文化交流活动。胡新明作为民间艺人的代表,带着100多件泥塑作品飞往大洋彼岸。没想到,他带去的泥塑竟然卖出了大价钱:小件卖到50美元,大件卖到了500美元,而当时在凤翔及周边地区,最贵的泥塑也不过5角钱一件。

凤翔泥塑在美国扬眉吐气,胡新明得到600美元的补助。他把美元带回北京换成人民币,买了一块全自动手表,还剩下4000多元。胡新明回忆说:“这次经历让我真切地认识到,不是我个人多么了不起,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这门艺术了不起。从此,我坚定信念,一定要把凤翔泥塑做好,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坚守恒心在创新升级中筑梦

过去,泥塑是六营村人唯一的经济来源,每逢周边地区有庙会,村里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齐出动,带着做好的泥塑去庙会上销售,一年下来,能卖几十元钱。卖泥塑的钱,主要用于购买食盐、煤油和火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六营村人有的出去经商、有的出去打工,留下来的也大都种起了水果、辣椒等经济作物,总之,无论做什么都比做泥塑赚钱。随着从业者纷纷转行,凤翔泥塑产业陷入低谷。

是凤翔泥塑没前途了吗?胡新明不这样看,他认为,凤翔泥塑产业陷入低谷,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容易破碎。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凤翔泥塑只能小规模、近距离运输,如果数量大、路途远,那么就极有可能出现破损情况。1988年,六营村向新加坡出口5000多件泥塑,结果全部破损成碎片,不仅耽误了此次销售,更影响了凤翔泥塑的声誉和形象。二是产品陈旧。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凤翔泥塑造型单一,一直都是那几种固定的样子。三是没有包装。六营村人外出卖泥塑,在竹筐里铺上麦草,把泥塑挨个放进去,卖时便用报纸一包、麻绳一扎。四是效率低下。按传统的制作方法做泥塑,需要一个月才能做出成品,若遇大订单,几乎不可能按时完成交付。

“祖先留下的艺术这么美,我怎么忍心看着它消亡?”于是,上世纪90年代起,胡新明针对制约凤翔泥塑发展的四个原因想办法、找出路。经过几年的探索和试验,他终于研制出了“摔不烂”的泥塑,彻底解决了凤翔泥塑只能小规模、近距离运输的问题,中央电视台先后两次对此项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

 与此同时,胡新明还改进工艺流程,用石膏模具代替了旧有的泥模具,不仅避免了后者制作泥塑收缩性大的弊端,还将泥塑的制作周期从一个月提高到20分钟,每日产量从10个提高到50至100个。此外,他还设计了新的角色和动作,引进了新的产品包装设备。

 1996年,胡新明在村北的公路边,投资创办了一间凤翔泥塑作坊。不久后,就有宝鸡、西安等地的客商主动找他合作,就这样,凤翔泥塑开始走出低谷,市场一天比一天火,名气也一天比一天大。

传承匠心在乡土文化中圆梦

进入21世纪,国家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力度,凤翔泥塑也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作为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也获得了多个奖项与头衔,这些荣誉对他而言,既是认可与肯定,更是责任与义务。

胡新明是农民出身,脚下的土地不仅给了他生命,而且给了他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正如2017年央视元宵晚会上,他接受主持人董卿采访时所说:“我为我们老祖先留下的这门绝技感到自豪,我为凤翔泥塑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感到自豪,我为我们父老乡亲的智慧感到自豪。”

胡新明坦言,儿时跟着父母做泥塑,谈不上什么理想和追求,更多的是为了混口饭吃。

他忘不了,小时候跟着父亲去扶风卖泥塑,到了吃饭的时间却没钱吃饭。父亲便敲开一户人家的大门,恳求说:“娃他姨,我给你一个泥塑,请你给我娃一碗饭吃。”

他忘不了,父亲带他赶庙会,晚上路过岐山,由于过度劳累,父亲迷迷瞪瞪拉着架子车向崖边走去。坐在车里的他吓得大喊大叫,才惊醒了父亲,避免了悲剧。

他忘不了,去虢镇卖泥塑时,他用三个泥娃娃换了一双旧皮鞋,回到家里,擦上油,穿上脚,感觉很美很美……

正是这些经历,让胡新明的泥塑作品都流露着浓郁的“西府味道”,无论主题和内容,还是角色和形象,都是他农村生活经历和感悟的真实体现。

“凤翔泥塑对我有恩情,我也要对凤翔泥塑有回报。”胡新明时常这样说。2007年,胡新明在六营村创办了“西府民俗艺博园”,旨在传承和保护凤翔泥塑等西府民间工艺美术项目。2011年,艺博园被文化部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如今,艺博园年产销泥塑等各类民间工艺美术品10万多件,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万多人次,并成为全国36所大专院校艺术专业师生的教学实习基地。

谈到未来,胡新明计划将自己泥塑创作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总结,编写成书,以供有志于凤翔泥塑发展的人参考。他最大的愿望是建一个中国西部传统文化创意中心,以凤翔泥塑为主,囊括西府民间的泥塑、刺绣、剪纸、皮影、漆器、陶艺、木版年画、马勺脸谱等工艺美术项目,形成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让包括凤翔泥塑在内的传统艺术薪火相传。

新闻推荐

电影《凤翔1949》开机拍摄

本报讯(记者牛小宁)5月23日,纪念凤翔起义70周年暨电影《凤翔1949》启动仪式在凤翔县城墙遗址公园举行。抗战结束后,中共西北...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