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渭河南岸的相家庄村,是渭滨区石鼓镇一个普通的村庄。从村庄建立以来,一直以农耕为主,随着宝鸡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这里逐渐变成交通纵横、高楼林立的繁华城区。不论
?曾经的城壕已被填平变成了水泥路
?村民段重超展示他收集的村子资料
?用了很多年的碾盘如今已闲置
?几百年来,这口泉水从未干涸。
?路口的村牌
城墙保护了全村的安全
提起相家庄村,很多人并不会感到陌生,“这个在闹市区的村子有些年头了。”“相家庄市场是周围人买菜最方便的地方。”“那里应该都盖成楼房了吧?”
市区宝光路与教育西路交会处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相家庄村,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南走,便来到了村庄。村子大部分已被高楼代替,还有为数不多的砖混小楼房,一户挨着一户,展现着这里街道曾经的模样。
说起村子的来历,大部分村民都说不出名堂,只知道家中祖辈就住在这里,至于到底是什么时候有的,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只记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子里还有城墙,城墙外是城壕。
今年71岁的段重超回忆说,如今的相家庄与以前相比,范围小了很多。他曾在整理村里文件时看到,在上世纪50年代时,村庄的范围包括石坝河村、赵家庄、刘家村,和现在相比,占地相当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只剩下两个自然村。
在段重超的印象中,村里的城池是个正方形,位于一组,南、北、西城墙外是城壕,东边则是断崖。由于城不大,城里只住了不到三十户人家,剩下的都围着城盖了房子,一旦发生战乱,大家都带着家里的贵重物品跑到城里躲避。
1890年前后,村子周边经常有战乱,段重超的祖父段兆祥曾负责过村子的自卫队。自卫队每天晚上都要在城墙上巡逻,平时还要负责修缮城墙,也正是因此,村子里一直很安全,村民们没有遭受过侵扰。段兆祥和自卫队守护村民的安全,还受到了当时朝廷的表彰,获赐一块匾额,由于年代久远,这块匾额早已不见。不少周边的人得知相家庄村城高壕深,都纷纷跑到这里避难,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村里的八大户,就将人口往村下迁移了一部分,并起名为八庄,也就是现在的相家庄二组。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城墙和城壕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虽然城墙被拆除,城壕也被填埋,但那段历史却没有被村民所遗忘。
村民帮共产党运送过物资
相家庄与周边村子相比,算得上是个大村,那么村里出过名人没有?段重超摇摇头说,没有。因为村民一直靠种地为生,偶尔有几户做生意,也都是小本买卖,根本没有钱请教书先生,所以也没有几个上过学的人。他的父亲段尚贤也只是高小毕业。
段重超的父亲当时从西街小学毕业后,本打算去凤翔师范继续深造,可奈何家里没有钱,他只能去当教书先生,挣钱补贴家用。由于他书教得好,1935年,他被乡里推荐到省城,参加“陕西省中部各县保甲干部训练班”,培训各县选送人员,毕业后回县在联保队任职。当时这个培训班由杨虎城负责,杨虎城曾到培训班里为学员们授课。也是因为有此经历,毕业后的段尚贤曾跟随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事后,段尚贤领了“永不续用”的处分回到了家,重操旧业在家教书。在培训班时,有一个教官曾给他宣传过共产主义思想,并想安排一些任务给他,当时因为还在求学阶段,所以段尚贤没有能接受任务。后来他想找到这位教官,加入共产党。可没想到,当他去西安打听后才得知,这名教官已经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1939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宝鸡成为大后方,也成为日军轰炸的主要目标。宝鸡专员温崇信组织青年,遴选人才为抗日服务,段尚贤也在其中。因为他曾任九区联防大队长,主要协调军队与地方的关系。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他看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认识到想要救中国,只能依靠共产党。
1949年,宝鸡解放的前夜,驻扎在宝鸡的国民党军队从这里撤离时,炸毁了不少公路,当时共产党军队要送一批物资到汉中,只能依靠人力走山路。段尚贤从乡里组织了100多人,赶上牲口,帮共产党人运送物资。他们每天要走50多里山路,累了就在路边休息一下,渴了喝点河水,饿了啃几口干粮,就这样走了一个多月,终于将这批物资安全送到了汉中。
在段尚贤晚年,他给儿子讲起这段历史时欣慰地说,虽然这辈子没机会加入共产党,但曾帮他们送过物资,也算为新中国尽了自己的力量。
几百年间泉水从未干涸
相家庄村里有一口泉水,几百年里从未干涸,就算遇上大旱,别的地方一滴水都没有,泉水依然不断涌出,水流也没有减少。
段重超说,也不知道是因为这口泉水建的村子,还是村民住在这里发现的泉水,只知道在所有人的记忆中,这口泉水就和村子紧紧相依,一年四季,泉水流动不息,天气干旱之时从未干涸,洪水泛滥之日也未曾浑浊。
在一块空地上,记者见到了这眼一年到头清水涌动的清泉。只见泉水从地下涌出,清澈见底,俯身捧起一口泉水送入口中,香甜可口、清凉舒适。一些上年纪的老人说,年轻时他们去地里干活,都会拿着水壶到这里装满水,然后再去,回来途经此地,又会装满一壶带回家饮用。“以前在附近劳作的村民都喜欢来这里喝水,然后坐在田埂边上闲聊。”段重超说,自从他记事起,这眼清泉从未干过,而且小时候也经常听祖父说起这眼清泉。
虽然临近中午,泉眼边上还有几位市民在等候着,大伙儿把水桶放在泉眼一侧的石阶上“排队”。记者在一旁观察,水眼中出水量适中,不算太快,装满一个15升的空桶,大概需要近3分钟。周围接水的人说,“这水比较爽口,还有点甜味。拿回去泡茶喝特别好,烧饭、烧开水也挺好的。”段重超说,在村子通自来水之前,村民所有用水都要来这里接。不过这些年来接水的,倒是一些外面的人,村民因为路途遥远,都选择接自来水用了。
至于这口泉水的源头在哪儿,村民表示,他们也没有找到过源头。对于村民来说,这口泉水就是村庄历史的延续,大家都很爱护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喜林通讯员杨芳芳韩婷)3月4日上午,陈村镇2019年目标责任制考核总结表彰暨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顺利召开。会议全...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