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内许多城市一样,宝鸡的旅游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概括来说,第一个时期是依赖资源“有啥卖啥”,第二个时期是趋附市场“啥火做啥”,第三个时期,则是在充分权衡资
?岐山周文化景区春节期间游人如织
?花建在宝鸡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上作主题演讲
?游客参观薛亚兵创办的社火博物馆
?宝鸡市艺术剧院创排的话剧《梁生宝买种记》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主办的“文物春晚”吸引了不少市民
?凤翔县根据先秦文化打造的“雍州古镇”,成为旅游又一亮点。
古与今的碰撞
前不久,一则题为《宝鸡文物“办春晚”,博物馆里年味浓》的央视新闻刷爆了微信朋友圈。2月1日至3月7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物春晚”,将编钟、石狮、陶俑等68件文物搬上“舞台”,以静态展陈结合动态视频的形式,让时间跨度3000余年的文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据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文物春晚”是他们受网络春晚启发的一次大胆尝试,目的是“让文物‘活’起来”,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院,近距离感受文物之美。“‘文物春晚’不仅让观众在娱乐中有所收获,而且提升了宝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位工作人员说。
此外,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还先后策划开展了“彩纸剪福剪金猪”“彩绘贺卡小福猪”“展厅寻宝小福猪”等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参与。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共接待参观者6.5万余人次。从北京回宝鸡过年的杨晓磊参观后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文化创意活动贴近群众,让文物不再‘高冷’,我觉得很有趣。”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宝鸡市也不例外。“文化创意+旅游”,不仅挖掘了地域文化,增强了文化的传播力,而且给旅游注入了文化内涵,让旅游产业得以高质量发展。宝鸡市一家旅游企业的负责人张海斌说:“以前,我们挖出文物就摆在那儿、建好景区就放在那儿,至于如何更多地、更久地吸引游客,实际上想不到太多办法。但这两年,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加入旅游项目中,让‘古’与‘今’发生碰撞,迸射出绚烂迷人的火花,无论大景区还是小景点,甚至整个城市都有了亲和力与感染力。”
今年以来,岐山县以周文化为特色,在周文化景区、五丈原诸葛亮庙景区和县城、蔡家坡镇,组织美食体验、新春灯会以及舞龙、舞狮、锣鼓、社火、秦腔、杂技等各类文化展演,让广大游客体会到浓浓的西府味儿。春节黄金周期间,岐山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2.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6亿元,接待游客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4.2%和46.1%。
享有“泥塑第一村”美誉的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游人如织,白天,游客逐家看泥塑、买泥塑、做泥塑,领略民间工艺美术的魅力;晚上,游客则徜徉在各色灯光装扮的六营村泥塑广场,体验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梦幻感觉。春节期间,到六营村体验民俗文化的游客达40万人次,该村泥塑收入达160万元。
业内人士指出,以前人们认为,丰富地域文化靠的是挖掘和还原,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丰富地域文化也离不开提炼和升华——只有不断加大文化创意力度、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才能让地域文化永不枯竭,也才能让宝鸡旅游永葆活力。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与虚的交融
文化创意本质上是对已有文化资源进行再造与创新,延长其生命力,提升其附加值。近年来,宝鸡市将文化创意带入旅游开发,既实现了地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实现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达到“1+1﹥2”的双赢效果。
宝鸡市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薛亚兵,在广泛深入搜集、整理宝鸡民间社火脸谱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设计制作出水杯、镜子、手袋、衬衣等一大批带有社火元素的文创产品。这些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不仅在全国各大展会上大放异彩,而且成为宝鸡旅游市场上的抢手货。前不久,薛亚兵还在陈仓区育才园内创办了全市第一家社火博物馆,为外地游客打开了一扇了解宝鸡文化的窗口。据了解,社火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近200人,不少游客专程去参观、了解这项古老的艺术。
去年,位于金台区胜利塬上的西府老街和位于石鼓山下的陈仓老街相继开放,这两条仿古街紧扣“老宝鸡”文化主题,让宝鸡人从对“老宝鸡”的回忆和找寻中获得共鸣。陈仓老街一家商铺经营者刘利刚说:“陈仓老街最大的特点是有文化,从大的布局到小的设计,从大的主题到小的策划,将‘老宝鸡’的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游客不再是单纯地‘逛吃逛吃’,而是在游览中感受宝鸡的历史和民风的淳朴。”
一名文化界业内人士表示,放眼国内各大旅游城市,无不是既在“实”字上下功夫,又在“虚”字上花心思——在打造旅游景区景点的同时,还根据当地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创作各式各样的文艺演出项目,让游客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当地文化。宝鸡拥有大量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但无法全部以打造景区或景点的形式呈现出来,因而近年来,宝鸡市文化艺术界人士不断尝试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向全国观众宣传推介宝鸡。
作为宝鸡市两家专业文艺院团,市艺术剧院和市戏曲剧院创排了一批精品力作,如:讲述西周文王与太姒爱情故事的大型音画舞剧《周秘玄风》,歌颂共产党员梁生宝艰苦创业的大型方言话剧《梁生宝买种记》,彰显西府女子苏若兰忠贞与才华的大型秦腔历史剧《苏若兰》,表现东汉时期扶风人班超出使西域30年不改初心的大型秦腔历史剧《班超》等。这些文艺作品取材于宝鸡,经过艺术加工和改编呈现于舞台,给五湖四海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截至目前,这些精品剧目在宝鸡市和外地累计演出400余场次,观众超过5万人次。
立与破的思辨
今年1月18日,在宝鸡市举办的“智耀宝鸡·文创未来”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上,与会的三位文化产业专家学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和上海水晶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路不约而同地提到,“文创+旅游”是未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而在将文化创意嫁接到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立”与“破”的思辨。
所谓“立”,就是定立目标、找准方向。对于宝鸡市而言,就是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去年2月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宝鸡城市形象主题宣传语——“看中国,来宝鸡”。之所以说“看中国,来宝鸡”,是因为“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而宝鸡也被誉为“礼乐文明摇篮,德政思想之邦”,是华夏文明形成和演进的见证者和经历者。游客来宝鸡,不仅能看到何尊腹底的“中国”一词,更能看到华夏文明数千年来的发展脉络,这正契合了宝鸡市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
所谓“破”,就是打破定式、注重创新。对于宝鸡市而言,就是要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巧妙地利用起来,更好地为现代人所接受和理解。去年9月7日,第九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宝鸡市创意策划了周风秦韵、风雅陈仓、非遗传承、文化旅游、智慧宝鸡、西北古道六大文化主题,以文图、视频、实物、演艺和高科技体验等形式,将宝鸡悠久的历史底蕴和厚重的文化积淀系统而生动地展示在全国各地的客商面前。宝鸡市当会签约9个项目,投资额104.83亿元,推介签约数、投资额均列全省参会地级市之首,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地人来宝鸡走一走、看一看。
把握好了“立”与“破”的关系,就找准了资源与市场的平衡——依托资源却不依赖资源,顺应市场却不趋附市场,让“宝鸡旅游”的名片在全国擦得亮、叫得响。去年,宝鸡市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5%、32.6%,创宝鸡旅游历史新高。随着“文化+旅游”模式进一步发展,不但能延伸文化创意产业链,而且将为宝鸡旅游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新闻推荐
记者张伟芮扬近日,记者在凤翔县城西区看见,路两侧整齐排放着一辆辆黄色的松果电单车,市民使用手机扫码就能取车骑行,县城内也...
凤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翔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