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亚岐:坚守田野考古30余载

三秦都市报 2019-02-21 02:48 大字

田亚岐(右二)向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介绍血池遗址考古情况(资料图片)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有这样一位考古工作者,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雍城遗址参加考古,30多年来,他凭着对文物事业的满腔热忱坚守在田野考古第一线;他几乎跑遍了凤翔的村村寨寨,搜集整理了相关文献资料,提供了准确、翔实的遗址界域范围、保护点和控制地带;他以默默奉献的精神,远离喧嚣的都市,以学者虔诚之心秉承雍城遗址的考古精神,使雍城遗址的考古事业薪火相传……他就是雍城遗址考古队队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亚岐。

近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考古专家田亚岐,通过他数十年来的考古经历,管窥考古工作者的苦乐人生,感知平凡而伟大的考古工作!

主动请缨守护“国宝级”大遗址

记者:秦雍城是早期秦国的都城,考古工作者当初发现这座地下王国的艰辛令人难以想象。由于文献记载简略或学术研究偏颇,人们对这座秦都知之甚少,请您介绍一下雍城遗址的考古情况。

田亚岐:雍城遗址位于宝鸡市凤翔县南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城为先秦古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秦国在雍城统治长达294年,历经19代国君。雍城是秦国都城中延续时间最长、执政国君最多的一座都城,是秦国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秦都雍城的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但留下了丰富的地下遗存。1985年我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毕业后,来到雍城遗址工作。30多年来,我走遍三秦大地的各个县区,尤其是宝鸡地区,主要从事早期秦文化考古发掘和研究,也就是秦始皇祖先的历史研究,在这个领域做出了一些成绩。

记者:雍城遗址是一处分布面积达51平方公里的“国宝级”大遗址,要保护好这片“露天”文物绝非易事。

田亚岐:的确如此。在遗址保护区之内不单是空旷的农田,还有村落、工厂等,尤其是城址部分与县城扩建存在尖锐矛盾,不懂文物重要性的人往往认为这是“死人挡了活人的路”,但对于一位文物工作者来说,关于大遗址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自己责任与良知的天平上却绝对不能失衡。于是,我便主动请缨担当了政府管理部门在雍城遗址保护区内的“顾问”。

1998年104省道改造,规划线路要穿越秦雍城遗址区。我得到消息后多次往返于凤翔县政府、公路建设部门宣传文物法规和雍城遗址的重要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公路建设部门被我的执着感动,经与设计单位商议使该道路打弯改线。2010年凤翔县编制城市建设规划,为确保雍城遗址城址区安全,我积极为规划部门和县委、县政府提供雍城遗址的相关资料,宣讲秦雍城遗址在历史上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等。通过不懈努力,凤翔县委、县政府作出了重大决策,将城市建设规划由“东扩南移”调整为“北扩西移”,并在规划中标注了文物保护区的范围,较好地解决了县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

一把手铲成就重要发现

记者:考古,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个陌生、遥远,甚而带有一丝神秘和“高冷”的专业领域。

田亚岐:说起考古大家会联想到秦始皇陵、汉阳陵、法门寺这些驰名中外的文物古迹,以及在博物馆里展陈的精美文物,或者在电视里看到有关节目。这些重要考古发现的背后是一代代考古人的辛勤付出,他们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远离喧嚣都市,离开家人深入到沟壑纵横的大山深处和乡村,坚守在非常清苦的野外环境中,文物及其价值在考古工作者辛勤工作的手铲下被发现、被发掘,在后期研究中被阐释出来。

考古工作不仅需要耐得住寂寞,有时还充满风险。1986年,我骑摩托车到考古工地,不慎撞到工地附近的铁丝网上受伤,当时血流不止,一般来说应该找个医院处理一下,但一想到工地上还有紧急事务需要处理,我只是简单地包扎一下,不顾伤痛扶起摩托车继续奔赴工地坚持工作。1987年在凤县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骑着摩托车到山上一处文物点调查,由于刚下过小雨还很湿滑,加之道路狭窄路况不清楚,一不小心连人带车一起跌落到嘉陵江中,万幸的是掉落处不太高、水也不深才幸免于难。这些艰辛往事还有很多,仿佛就在眼前。这些经历也给我后来做考古项目管理提供了很好的警示,一定要做好安全工作。

前些年由于受条件限制,在考古工地经常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陕北地区夏日酷热,冬日严寒,地广人稀,工作条件极为艰苦,就连水、电、手机信号在考古工地都成“奢侈品”。发掘期间特别是每年六七月份,考古队员经常过着没水没电的日子,收音机、电视都成摆设,一日三餐都不容易,更别提洗个热水澡,电话也常被挂在窑洞门口的树杈上——“别人下雨收衣服,考古队下雨收手机”,曾经一度成为当地村民的饭后笑谈。

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一代代考古队员并没有退缩,正是这种坚持成就了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该考古项目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全国考古界最高、最权威的田野考古奖。将来,这里还要建成国家大遗址公园。

不忘初心考古事业薪火永传

记者:数十年如一日,您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择一事,终一生”。

田亚岐:回顾几十年来我从事考古工作的历程,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对此要感恩国家对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视,感恩三秦大地这块考古乐土,感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研究平台。但是,我对于家人还是心生愧疚的。由于我长期在考古工地,与爱人、孩子分居两地,家里的事根本就照管不上,我能取得这些成绩与我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分不开。

几十年前,老一辈考古学家带我进入考古研究大门,不仅学到工作方法更学到他们的工作精神。经常有人问我考古工作很累,如何能长期坚守?我回答:“首先,考古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考古工作有分工,考古成果往往是在展示陈列阶段,而田野考古又是最基础的工作,持续性很强,很少有人能想到考古人的艰辛;其次,作为一位考古人必须有信念,没有信念就吃不下这个苦、受不下这个累,这才是能够坚持下来的自身动力;再次,考古研究要心存敬畏。”

考古的最终成果是尽量还原古代社会、古代的人。我研究早期秦文化,在雍城我发现了秦人气势恢宏的宫城建筑遗址、坚固的水上防御设施、巧夺天工的水利工程等,早期秦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信念和智慧影像般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这就是外力对我的感召作用。

再有一两年我就要退休了。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雍城遗址未完成的考古事业由年轻人来接力,我将做好传帮带,希望他们在未来的文物保护事业中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1月全省空气质量状况发布 平均优良天数有所减少

本报讯(记者汪曼莉)2月18日,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今年陕西省1月空气质量状况。2019年1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110微克/立方米,同比...

凤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