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非遗 闪耀光彩

陕西农村报 2018-11-23 07:00 大字

?2017年2月5日,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民间艺人在制作泥塑鸡。

?2017年6月10日,渭南市华州国际皮影文化生态园,来自莫桑比克的西安交通大学留学生体验皮影制作。

刘强 文/图

11月13日一大早,华州皮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薛宏权已经开始为第二天的第八届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重头戏——“文化陕西”(香港)旅游推介会做准备。

“不能误了陕西的大事。”薛宏权说,“这也是展示咱们民俗文化的好机会。”

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陕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实现了传承,而且实现了创新发展和华丽转身,绽放出了新的时代光彩。

华阴老腔 魅力惊艳世界舞台

11月9日,华阴市双泉村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几位身穿马褂、腰扎布带的老人围坐在院子里的小方桌周围唱起了老腔。

“伙计们,都准备好了吗?”正中央端坐、手捧八角月琴的老汉开始招呼大家。“好咧!”围着桌子坐了一圈的老汉们,手拿不同乐器,精神十足地附和着。

自家的板凳、自制的琴弦、一块惊堂木、口耳相传的千年唱词唱腔,源自西汉时期关中船工号子的华阴老腔,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摇滚”。

2016年,张喜民他们与歌手谭维维共同合作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让流传两千多年、充满原生态美的华阴老腔响震全国,惊艳海内外。

对张喜民来说,2016年春节圆了他“老腔上春晚”的梦。今年9月3日,他们再次与谭维维团队合作表演的《丝路回声》,登上了中非合作论坛文艺晚会的舞台。古朴老腔和现代摇滚的结合,赢得了中非领导人和各国来宾的阵阵掌声。

华州皮影 创新中的华丽转身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州皮影有过一个鼎盛时期。一个县可以组建起50个班社,同唱100台皮影戏。到了20世纪末,最小的皮影戏艺人都55岁了。”薛宏权14岁开始学皮影,见证了华州皮影重获生机的过程。

“有了电影电视电脑,皮影戏的受众锐减。幸运的是,2000年以后,有了政府的保护,皮影戏终于得以传承。”

得到保护之后,如何实现发展?以薛宏权为代表的一批皮影艺人积极扩展市场。在皮影雕刻上,他们在保留侧面形象基础上创新设计出了正面皮影形象,凸显人物性格,并将中国画、工笔画等手法融入皮影艺术,丰富了产品内涵;每年无偿开办雕刻培训班,培养制作人员,扩大产量;开发摆件、挂件、首饰、用具等文创产品,让皮影产品走进了更多家庭……

薛宏权还创新皮影戏表演形式,融入了现代舞美、布景、照明、投影和音响、传输手段,先后排演了传统皮影戏《借水》《猪八戒背媳妇》,童话剧《老鼠偷油》《龟与鹤》,皮影芭蕾舞剧《喜儿》,迈克·杰克逊经典街舞等,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

“华州皮影戏不仅登上了央视、东方、凤凰等10余家媒体的舞台,在上合青岛峰会期间,华州皮影戏还参与了‘上合之夜’国际电影节演出。今年11个月,光我这里就演出了271场,吸引观众2.85万余人。”薛宏权自豪地说。

凤翔泥塑 “泥耍货”成了金招牌

宝鸡市凤翔县的六营村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这里的村民有制作泥塑的传统。40多年前,六营村及周边村民已经开始大规模制作泥塑,而且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和喜爱。但很长一段时间,凤翔泥塑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乡村的“泥耍货”。

改革开放打开了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凤翔泥塑这一具有千年历史传承的民俗文化活化石受到了世界的瞩目,成为赠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世界政治文化名人的尊贵礼品。它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荣获多项大奖,还远销到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六营村的胡深、胡新明、杜银等一批工艺美术大师、传承人和代表人物,不仅传承泥塑的传统工艺,而且在用料、造型等方面进行了创新,还不断吸纳新的制作工艺。

围绕泥塑产品,六营村的文化产业红红火火。随着泥塑马、泥塑羊登上生肖邮票,特别是凤尾鸡成为2017年央视春晚的吉祥物后,六营村泥塑对外的影响力空前高涨。2017年,六营村泥塑产业实现产值5200万元。2018年,到六营村参观游览、购买泥塑的游客超过20万人次,村民们真正享受到了“文化+旅游”带来的实惠。

新闻推荐

西安元素闪亮澳门 旅游资源迸发“西引力” “文化陕西”(澳门)旅游推介会召开

西安biangbiang面、凤翔泥塑、华州皮影……11月16日上午,陕西传统工艺与美食亮相澳门。作为“第八届陕粤港澳经济...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