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再创业,成就人生梦

安徽日报 2018-11-20 10:36 大字

本报记者 田婷

11月8日,王开明创办的公司里,屋顶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

“喜庆吧?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 ”他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王开明正在经营的,是一家位于合肥市的工艺宫灯制造公司,年产值最高达千万元。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位干练的创业者,曾经历过下岗的人生波折。

1999年,王开明所在的合肥水泥制品厂关停了。他暗下决心:要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下岗去创业”。

那个年代出现的职工下岗现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长期积累的矛盾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也是体制转轨、结构调整、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必然结果。为此,安徽省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一方面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引导和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鼓励自谋职业和创业。

下岗当年,王开明就在合肥市城隍庙市场租了个摊位,和妻子一起售卖灯笼、花篮等工艺品。颇有经商头脑的他精准定位客户目标,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主进行销售。渠道打开了,生意自然做得顺畅。 “到了2000年,我家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 ”王开明说。

解决再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 “当时,安徽省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2001年,庐阳区就成立了百帮创业服务中心,为一些有创业意愿的下岗职工提供创业指导和创业场地。 ”合肥市庐阳区百帮创业服务中心主任王珑告诉记者。

王开明一直琢磨着自己造灯笼。得知庐阳区成立了“百帮创业服务中心”,他激动不已,立刻拿着下岗再就业优惠证找上门去,成了第一批进入创业园的创业者。

这张“优惠证”给他带来很多好处:在园区租下300平方米的厂房,房租比市场价低了一半;办妥“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证书,3年税费全免;此外,创业服务中心还帮助招工,帮创业者做了很多培训。“我学到了不少企业管理、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为后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王开明满是感激。

一开始,这家小小的灯笼制造厂只有五六个员工。为了学手艺,王开明还特意去陕西省凤翔县拜了师。“取经”归来,他没日没夜地试制,用钢丝笼胚取代了竹制笼胚,将灯笼制作工艺向前推进了一步。随后,王开明又买来辅助机械设备,给生产“提速”,第二年灯笼产值就翻了两三番。

2004年,3年孵化期满,王开明离开创业园,勇敢地迈出了新的一步:在合肥市庐阳经济开发区购买了15亩工业用地,成立合肥开明工艺宫灯制造有限公司。之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前后3期建起了1万多平方米厂房;企业年产值不断提升,最高峰时曾达到千万元。

“现在全社会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灯笼销路不愁。不光企业客户多,不少城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用我们的灯笼呢。 ”王开明自豪地说。

一路走来,王开明家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变化。下岗前后,他和妻子一直租房居住,2001年,他买下了一套105平方米的房子,终结了 “租房生活”。2009年,王开明一家又换了一套更宽敞的房子居住。 “日子好了,适当改善生活水平就行,还是要把资金和精力用在企业发展上。 ”王开明说。

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双创”成为时代热潮,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越来越多像王开明这样的创业者涌现出来,带给社会更多活力。

新闻推荐

宝鸡市公安局推出第二批32项便民举措 驾考权限下放县区 开通“网上户政办理”服务

为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提升服务群众和营商便利水平,推动公安机关职能转变,努力为宝鸡办理企业和群...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