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81岁,均非科班出身,六位老奶奶办作品展 岁月,开出了花

成都商报 2018-06-12 03:15 大字

6月10日下午,一场在西村独活书店低调开幕的展览,勾起了众多人的乡愁和童年记忆。六位婆婆、妈妈级的“画家”,用数十件作品,让很多观众感动。这六位阿姨的年龄加起来超过480岁,90岁的文淑芳、89岁的华庆、86岁的陈彦萍、82岁的赵玉中、71岁的邵炳凤、69岁的龙次平……她们中没有一人有专业艺术培训和艺术教育经历。昨日,成都商报记者通过微信、电话采访了她们和她们的儿孙辈,了解到她们成为一个个网红画家背后的动人故事。

据悉,这场名为“美丽到永远”的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希望画到100岁

文淑芳 年龄:90岁

她1928年出生于四川南充,2014才开始正式学习画画。她说,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但是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就自己临摹一些美人图。参加工作以后,基本就没有时间画画了。退休后,还临摹过一些传统工笔人物,后来由于眼睛患白内障只好停止了。

2011年老伴去世之后,她的身体和精神越来越差。女儿熊文韵劝她重新开始画画,“她编写了一套零基础绘画教材,我也看到她教别的老人,大家进步都很快。工具很简单,只需要一支笔一个速写本,所以我就决定再试一下。我年纪大又有病,经常住院,基本出不了门,喜欢在报纸杂志上剪一些图片下来画。我虽然时常因病住院,但一有好转就想画画,心情也变得愉快起来,现在我拿起笔可以随便画!从86岁开始到现在我已经画了好几百幅了,我很希望能画到100岁。”

用笔打开一个世界

华庆 年龄:89岁

她1929年出生在武汉,2017年开始画画。华庆婆婆抗战胜利后,回无锡学前二号居住。那是座园林式的老房子。记忆里,上学路上日本飞机从头顶轰隆隆飞过,瓦片阵得哗啦啦响,她就躲在人家屋檐下的棺材底下,一整天警报不解除,她也不敢回家。“印象中从武汉到长沙,坐十几人的小帆板船加徒步,就是没完没了地走……路上吃饭呢,把辣椒扔进火堂里烤熟了,掸掸灰,蘸着盐当菜吃……”她这样回忆过去。

华庆婆婆说,她自从开始画画就很开心,内心世界更开阔了,“好像打开了一扇很神奇的门,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画的时候我越专注,脑筋动得就越活,人就越舒服,纠结和忧虑被排遣,思路清晰了,我用笔打开了一个世界,越画兴趣越大,劲头越足,好像变了一个人。”

我脑子里没有花了

陈彦萍 年龄:86岁

她1932年1月生于陕西省凤翔县,1979年退休前,任职于重庆棉纺织一厂医院,任护士长。1996年带孙女之余,开始画画,喜爱画花卉。

由于陈彦萍的身体情况,她的外孙女马漓澧介绍了陈彦萍画画的情况。“姥姥早年除了忙于繁重家务外,还钻研了各种可以换取收入的女红手艺。日夜用麦秆编草帽,刺绣花样布片,正是那些刺绣,为我姥姥脑子里种上了第一片‘花\’。”马漓澧说,姥姥是她画画的启蒙老师。

多年过去,如今,听力几乎丧失,令陈婆婆与社交脱节,“今年不论我如何鼓励她继续创作,姥姥都淡淡回道:‘我脑子里没有花了。\’”马漓澧惋惜地说。

变废为宝,以艺忘忧

赵玉中 年龄:82岁

赵玉中1936年出生于南京。退休后,为了自娱自乐,开始用各种废弃物做“艺术”。最初是用废旧刊物、旧书、碎布剪贴人、花和小动物,多次参加单位的老年人展览,并多次获奖。2000年随女儿到宋庄居住后,她又跟艺术家熊文韵学过几个月画画,临摹过两遍明代吴彬的《五百罗汉》长卷。后来,又把旧报纸上的各类“人物”剪下来,重新组拼成《众生百态》,2011年7月参加了香港“浮事绘”当代艺术展。还用废杂志的时尚人形、产品,加上自己剪贴的鸟兽头面,做了系列艺术品。近年来,又用糊裱、包裹、缠绕、粘贴、缝制等方法,按自己心意,“处理”各种废弃的生活旧物,使“旧物新生”。

她说:“我从未正式学习过艺术,但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不停地动脑动手中,从自娱自乐开始,到用作品表达心中的爱。我在做作品的过程中,忘记孤独寂寞,从中获得快乐。”

光阴似箭,得多画点

邵炳凤 年龄:71岁

邵炳凤已是著名“网红画家”了。三年前的5月,她在北京798太和艺术中心举办长达一个月的画展。著名艺术家李津、徐磊、陈子、杨建国、朱进等都来捧场,“邵妈妈”这个名字不胫而走。

邵炳凤1947年生于山东省文登市米山镇东铺头村,初中文化水平。年轻时做过农民、纺过麻线,织过麻袋,做过小学教师、绣花工,后来跟随丈夫来到油田,做过幼师。“我一有空就想画画,心完全被画画给吸引了,画我的亲人与朋友,画我感兴趣的觉得有意思的图片。”自从画画,她说自己的身体比以前好多了。“画画以后,可能是精力集中了,头也不大晕了。完成一幅画,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开心的感觉。”

“我感到现在的时间很宝贵。光阴似箭啊!我要加把劲在这似箭的光阴里多画些好作品。”

缝缝补补忆平生

龙次平 年龄:69岁

1949年出生于贵州江口县,三十岁之前在家务农,婚后在县城与丈夫开了缝纫店,缝缝补补,操持家务。2013年去北京,和儿子一起生活,陆续开始用绣鞋垫的方式,记录回忆自己的生活过往。她的儿子许峰介绍说,直到五十七岁,龙次平才第一次跟儿女一起出外看看外面的世界。“过去,妈妈一直想上学,不过没有机会。后来和爸爸结婚,学了点裁缝手艺,用一台绞边机和一台缝纫机,把我和妹妹养大,省吃俭用缝缝补补,她常说,她卖裤带也一定要供我们两个读书。几十年过去,现在妈妈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每天买菜做饭、按时戴着白手套去跳广场舞,闲暇时就唱着自编的山歌,绣她的历史,妈妈说要从她有记忆开始,绣她的童年、绣外公外婆在田间劳作,绣她怎么养育我们、绣她的风雨岁月……”

新闻推荐

凤翔:“红色动能”引领企业发展

  阳光讯(谈旭东何亚强记者张伟)近年来,该县围绕非公党建加大“红色动能”项目创新,以构筑“红色工程”、“党...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