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富了 观念变了 希望有了 ——安定区蔬菜产业发展调查

甘肃经济日报 2018-05-31 13:03 大字

王淑琴和务工人员们一起栽植蔬菜。

靠蔬菜种植富起来的王向杰,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李家嘴村的陈克俭对经营蔬菜信心满满。

西寨村的张军成对于蔬菜种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绿蔬源蔬菜专业合作社里,菜农们在分拣蔬菜。

本报记者李成侠石军鹏文/图

5月23日,记者从定西市安定区出发,前往内官营镇采访。驱车穿行在定临公路,仿佛进入了一条绿色长廊。此时,正是夏季蔬菜栽植期,目光所及,成片的露地蔬菜绿意盎然,芹菜、甘蓝、红笋等各种蔬菜幼苗沐浴着暖阳蓬勃生长。透过田野里一座座日光温室,间或有一栋栋小别墅、红瓦白墙的新房跃入眼帘,勾勒出一派丰饶富足、怡然自得的田园景象。

内官营镇位于安定区西南部,光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周边四县(区)八乡(镇)有近20万人口,是该区的物流集散地,素有陇中“旱码头”之称。

上世纪末,内官营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率先在全区引导农户发展蔬菜种植,经过多年努力,如今这里的蔬菜产业厚积薄发,蔚为大观。采访中,内官营镇镇长李金雄介绍,目前全镇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接近总耕地面积的一半,是安定区蔬菜产业发展最早、种植规模最大的乡镇。放眼整个安定,香泉、凤翔、符川、鲁家沟、巉口、称钩、石泉等地的蔬菜产业也发展的有声有色,富民成效卓著。

数据显示,2017年,安定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2万亩以上,较上年度新增1.2万亩,蔬菜产量达到90万吨以上。蔬菜不仅畅销东南沿海,还出口到国外。2018年,安定区蔬菜种植面积计划达到16万亩,蔬菜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通道。

蔬菜产业方兴未艾,是安定区继马铃薯、畜草、劳务输转之后,又一个助推精准脱贫的优势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成全面小康的朝阳产业。新鲜质优的各类蔬菜不仅丰富了城乡群众的菜篮子,改善了城乡群众的膳食结构,也切切实实改变了这里的面貌,并创出了定西发展蔬菜产业的“安定经验”。

昔日干旱贫瘠、苦甲天下的定西,多年来求新求变,孜孜探索,在一项项富民产业的带动下,正决战于奔小康的征途上。

1路子走对了,发展有戏了

5月23日午后,记者遇到了内官营镇先锋村3社的村民曲宪章。曲宪章40岁刚出头的样子,这天他家的夏菜已基本栽植完毕,他正开着车在田边察看幼苗长势。他说,再过两个月,他种植的12亩芹菜就到了采收期,到那时他可就没有这么悠闲了。

曲宪章留着比较时髦的发型,穿着打扮也不再是传统农民的样子。曲宪章从2002年开始种菜,至今已有16个年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菜农。说起种菜,曲宪章滔滔不绝,来了精神。曲宪章十年前开始大面积种植蔬菜,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一路打拼下来,自认为收入在社里处于中上阶层,家里早年盖了房,新近买了车,“现在的生活水平已经赶上深圳市民了”。

2017年,曲宪章种菜收入近17万元,刨掉各项投入,净赚10多万元。这是一笔让人眼红的收入,同他以前种粮打工时年入数千元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但放在全社来看,却一点也不稀奇,“还算正常吧,社里收入比这高的人多得很。”

先锋村3社现有村民60户,同曲宪章一样,都以种菜为主,少的十多亩,多的几十亩。曲宪章说,售菜旺季时,社里每天能售出10多车、100多吨菜,“有的人一天卖菜收入就有十几万元,真像人们说的那样,数钱数到手抽筯。”

这天下午,记者离开先锋村后,又迅速赶往进化村。途中,遇到一批正在地里移栽菜苗的农民,一打听,原来是从临洮、渭源过来打工的。他们一大早在内官营镇或安定区的劳务市场上被菜农选中,然后拉到地头干活,中午管一顿饭,一天工资120元。菜农一般会雇3-4人,有的菜农为了赶时间,会一下子雇十几个人。据安定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雪永鹏介绍,在内官营和安定城区,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每天都会有200多人等待务工。内官营镇本地人口6万多人,在蔬菜采收旺季,每天有近1.5万人的流动人口,直接拉动了镇上餐饮、住宿,给镇上经济贡献不小。

进化村属内官营镇浅山区村,自然条件比不得先锋村。在进化村村委会,记者见到了菜农王向杰。王向杰是进化村1社村民,他家的菜苗已经移栽完成,正领着孙子在村委会院子溜达。

村支部书记刘小菊介绍,进化村作为浅山区村,受地域影响,多年来村民主要靠种植小麦、玉米、胡麻等庄稼和打工谋生,生活困难。近年来,镇上提出了“川区带动山区”战略,在山区村实施土地整理、兴修农田水利设施等项目,积极改善农业种植条件,推动村民种植蔬菜,2014年,村里有8户人家带头种菜,由此翻开了进化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篇章。

王向杰就是8户带头种菜的菜农中的一个。当时,种菜是个“新生事物”,投入大、技术要求高,老王压力重重,一时下不了决心。最终,穷怕了的他抱着豁出去了的心态,第一年试种18亩,一下子卖了近16万元。拿着一辈子都没见过的这么多的一沓沓钞票,王向杰说:“把自己给吓了一大跳,几天都不敢相信。”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连年种了下来。

看着这8户人家靠种菜发了家,第二年,进化村种菜的农户达到了15户。现在,进化村包括3000亩的土地整理项目在内,全村4800多亩耕地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土地种上了“致富菜”。

靠种菜过上好日子的,在内官营镇可远远不止曲宪章、王向杰。一亩园十亩田,目前内官营镇12个有条件种菜的村子全部种菜,户均种菜年收入10万元以上、人均种菜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人家比比皆是。

内官营镇的菜农风光无限,其他乡镇的菜农也是各领风骚。香泉镇西寨村村民张军成家有14亩地,又以每亩900元的价格租了6亩地种植芹菜和甘蓝。记者见着他时,他正在地里除草。他说,这些年他年年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芹菜价格只要在3毛钱以上,就不赔钱。”

在凤翔镇,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距离定西市区近,设施农业较为发达,一排排整齐的钢架大棚映入记者眼帘。

那天下午,李家嘴村的陈克俭正和其他菜农一起,忙着照料大棚里的各式蔬菜。这位干练、精明的农民,是凤翔乃至整个安定蔬菜行当里颇有名气的“先行者”、“带头人”之一。

陈克俭1995年就开始种菜。2012年,他在村里带头成立了定西绿蔬源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了28户农户加盟,通过土地流转、反租倒包、政府补贴、自家承建等形式,建起了110多个标准大棚,种植芹菜、油菜、香菜等蔬菜。

与大田露地蔬菜不同,绿蔬源合作社的大棚蔬菜每年种植两茬,第一茬10月上市,第二茬次年2月上市,之后,土地便进入整理、休眠期。

由于设施蔬菜不受气候条件和季节制约,加之冬季产出,虫害较少,使得蔬菜品质优良,绿蔬源合作社每天产出的2000多斤蔬菜在本地市场就可销售一空,且售价相比同类蔬菜每斤高出2-3角。合作社110多个标准大棚,每年纯收入在180万元左右,户均6.5万元。其中,陈克俭个人拥有7个标准大棚,年纯收入20多万元。另外,他还种着几亩露天蔬菜,效益也不错,“生活开支、孩子上学结婚、盖新房,全都靠了种菜。”

采访中,香泉镇党委副书记祁钰森、凤翔镇副镇长崔琦介绍,正常年份,安定蔬菜产区菜农亩均收入均保持在万元以上,行情好时一年能卖三四十万元的也大有人在。

人以菜富,菜以人兴。在安定,菜从来都不愁销路。共同打造这条产业链的,除了菜农,还有一支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的运销队伍。

目前,安定区有19家蔬菜生产、经销专业合作社,每年从事蔬菜经销的外地客商达400余人,当地经销商达300多人。正是他们,将安定蔬菜卖到了全国各地,将蔬菜产业越做越大。

安定区农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安定区蔬菜产业实现产值突破12亿元,带动产业链相关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参与其中的菜农、运销大户个个受益。

2布局合理了,品牌产生了

一年年的发展中,安定区蔬菜产业经历了一次次蜕变,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安定区农业局介绍,安定区的主要做法及成效,首先是“科学合理布局,培育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传统优势区提档升级、新增灌溉区扩大规模、旱川浅山区适度延伸”的目标定位,安定区采取“高原夏菜与反季节蔬菜相结合、精细化蔬菜与速生叶菜互补、早中晚搭配、一年二至三茬”的种植模式,建成了以市郊芹菜、西南部甘蓝和旱地辣椒为主的三大区域化特色蔬菜种植基地,有力地辐射带动了以旱地辣椒和西葫芦为主的蔬菜产业在浅山区兴起发展。

“强化科技支撑,推广试验新品种新技术”,则显著提高了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种植水平和产品质量,有效促进了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更新换代”也是安定区的着力点之一。自2011年以来,安定区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蔬菜贮藏库、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及蔬菜标准化基地(小区)建设。结合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等项目,发展节水灌溉,有效加快了蔬菜产业基础设施更新换代进程。

更为重要的是,安定区以产地环境监测和生产过程控制为重点,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和蔬菜产区的质量监控,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蔬菜质量安全。建立了“安定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综合管理平台”、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挥中心、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在区上和19个乡镇及产地市场都设立了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配备了专职监管人员和必要的检测设备,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随着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体制逐步形成,安定全区蔬菜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据介绍,目前,安定区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九个,获绿色A级蔬菜认证22个,注册蔬菜商标“内官”和“绿锐”两个,全区蔬菜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另外,安定还建立了蔬菜产地市场22个,恒温贮藏库662间,年周转量达到80万吨。在上海、浙江、广东、福建、湖南、四川、青海等13个省市建立了33个直销窗口。同时,积极开拓越南、哈萨克斯坦、阿联酋等国际市场,有力地拓宽了蔬菜的营销渠道。

现在,站到新起点上的安定蔬菜产业,正面临新的发展路径的选择。

据李金雄、祁钰森介绍,目前内官营、香泉正在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下一阶段如何进一步优化品种、打造品牌、引入新的经营主体、建设强大的仓储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等,是他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瞄准高质量发展,安定区有一整套的战略部署:以做大做强、擦亮叫响“安定区优质高原夏菜”品牌为目标,以打造“甘肃省重要的高原夏菜生产基地、绿色蔬菜深加工基地和蔬菜销售配送基地”为抓手,以扩大种植规模、对接销售市场、延长产业链条为重点,积极优化区域布局,扩大无公害化标准种植,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不断加快全区蔬菜产业建设步伐。

其具体措施是,一是推进区域化布局。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设施化、产品特色化的要求,持续推进以关川河河谷川区、引洮一期灌区和旱地蔬菜种植区为主的三大优势区域布局形成,实现蔬菜产业集群发展。在内官营、符川、香泉和凤翔等传统蔬菜优势产区推广早、中、晚蔬菜搭配种植;在鲁家沟、巉口、符川等新增引洮灌区乡镇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在称钩、石泉等旱地蔬菜种植区大力发展旱地蔬菜种植,真正把“安定区优质高原夏菜”品牌做大做强、擦亮叫响。二是加快标准化种植。三是加强市场营销服务。四是健全完善产业链条。以培育壮大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和蔬菜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吸引客商投资建设蔬菜销售、深加工以及包装、服务等配套龙头企业,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蔬菜产业链条。同时,强化产销衔接力度,搭建直供直销模式,积极拓展国内外蔬菜销售市场,不断提高蔬菜配送能力和流通能力。

3收入增加了,眼界变宽了

生机勃勃、稳步行进的蔬菜产业,给陇中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的思维模式也在改变,看问题的方式也在改变。

“说起种菜,刚开始时,村里务了一辈子庄稼的老年人几乎个个都反对。”曲宪章说,“老年人觉得种粮好,吃了粮食人眼不花、能站稳。为了种菜,有人还闹过家庭矛盾。”

但几年下来,贫富差别就出来了。看着种菜的收入越来越好,村里的反对声渐渐消失,现在,种菜是大家一致的共识和出路,“连原来的打麦场都种了菜了。”

村民收入增加了,眼界变宽了,胸怀变大了。曲宪章注意到,村里的风气也在渐渐好转。“现在农闲时,社里说闲话、赌博的人没了,平时地头放的东西基本没人拿了。”

另一个可喜的变化,是曲宪章用心观察到的,那就是“人闲脑不闲”。“现在农闲时节,只要聚在一块,大家都在说种菜的事儿,互相取长补短,筹划第二年的事情。”曲宪章说,即使一个人溜达,也在时时琢磨着种菜,“脑筋很忙,大家都在动脑筋。”

李金雄也注意到,在内官营,现在老百姓听技术讲座的积极性很高,技术讲座现场常常人头攒动,场场爆满。

建房、购车,是现在富裕起来的农民的“规定动作”。安定区的菜农也不例外。几年前,这里就形成了“城里买房、乡下购车”的风潮,至今几乎成了菜农的“标配”。

曲宪章早早就修建了一座四合院,家里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现在,他的“座驾”是一辆售价20万元的帕萨特,去田里料理蔬菜时便停在地头。“在农村,开车种地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了。房子基本上都建好了,有能力的也在城里买了房,估计再过两三年,村里家家就都有汽车了。”

有了钱的王向杰也大方出手,积极改善居住条件。2016年,他斥资2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三大间的“豪宅”,配齐了网络、有线电视、沙发茶几等一应设施,同时还建了三间“停车库”,里边停放着一台拖拉机、一台三轮车、两辆摩托车。采访中,王向杰站在自家的院子里,打量着这一切洋溢着一脸满足的表情。

除了建房、购车,富裕起来的菜农十分注重子女的教育。曲宪章的一儿一女正在安定上学,每年花费过万元。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曲宪章在城里租了房子,将上了年纪的父母送到城里,一边颐养天年,一边照顾孙辈读书。

张军成的老婆也在城里专门照看正在冲刺高考的孩子。四年来,为了孩子学习,他的老婆一直在城里陪读,张军成基本上是“一个人在战斗”。

同菜农一起步入新时代、共享了发展成果的,还有来自周边为数众多的务工人员。采访之时,先锋村10社的菜农张虎军正在移栽芹菜。这一茬栽植中,张虎军雇了12个人,移苗、栽植、灌溉一次完成,每人每天工钱120元。

在先锋村3社,来自渭源县新寨乡的王淑琴是务工队伍中的“新兵”,也一天能挣到100元。她是经人介绍来的,“常年在这里务工的,一年能挣到4万多元。”

曲宪章说,蔬菜采收季节,在社里务工的有数百人,仅他每年雇工的支出,就达3万多元。

据介绍,蔬菜采收高峰期,在安定城区盘旋路等待务工的人员供不应求,“抢人大战”天天上演。

一起受益的,还有第三产业的各个经营主体。安定区农业局称,产地市场同时带动了包装、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业兴,百业旺。安定蔬菜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见证了这一切。

现如今,在安定区,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美丽乡村新图景正在眼前展开。

用曲宪章的话说:再这样干上十几年,大家的生活水平就都赶上深圳市民了。

新闻推荐

一孕妇在宝鸡三院做人流手术险丧命 副院长:暂定为“不良事件”或“医患纠纷”

  记者赵小康文/图  宝鸡市凤翔人张先生夫妇最近非常抑郁困顿。原因起于2018年2月份在宝鸡...

凤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翔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