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宝鸡建成中国书法圣地 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杨晓辉

宝鸡日报 2018-03-29 12:25 大字

本报记者过奕辰

杨晓辉是宝鸡凤翔人,自宝鸡师范学院毕业后,辗转西安、南京、北京多地求学,现已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这位生于 1984年的“学霸”,拥有一份令同龄人望尘莫及的求学履历,他升学过程也是开挂般的顺利,总能跳跃到更高的平台。长期在象牙塔里追寻艺术史踪迹,浑身散发着儒雅文艺的气质。

学子求学在外,最割舍不下的是故乡情结。十几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杨晓辉都不遗余力地推介宝鸡。本月,在他的强烈推荐下,他的恩师言恭达教授一行 40人,首次来宝鸡访学,探寻古迹、开展研讨、建言献策,言恭达还为亲笔所书的巨型石刻揭幕,一时间成了轰动宝鸡艺术界的大事。

作为此行访学团的班主任,杨晓辉身肩介绍宝鸡文化的任务,深感责任重大。 3月 26日,当听闻记者采访为家乡文化发展建言献策,杨晓辉欣然应允,于访学间歇在市区石鼓印社接受了采访。

用好书法文化遗产

“宝鸡是中国汉字、书法艺术的源头。”杨晓辉说,中国书法艺术史上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遗存,都和宝鸡有关。尤其是青铜铭文、石鼓文,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书法的开端从现存最早的成体系文字——甲骨文算起,历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等多个朝代。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高峰期,也是金文的鼎盛期,金文较前期甲骨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丰富。宝鸡是“青铜器之乡”,享有晚清“四大国宝”美誉的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大盂鼎的国之重器均出土于此,青铜铭文不仅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也给习书者提供了借鉴。习书者能从铭文中感受气势、笔锋、章法、结构,体会古人书写文字时的精神气质、铸造文字时的审美意识。尤其是西周晚期散氏盘上的铭文,结构字形别具一格,习大篆者多取之以为范。

再往后说,距今约两千五百年,具有书法艺术价值、足以令后人称奇的石刻瑰宝——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史料,具有划时代意义。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石鼓,于唐贞观年间出土于宝鸡。现在,为了传播石鼓文化,让其走入更多百姓的心灵,宝鸡建有石鼓阁。这些地方提供了很好的场所,能够让书法爱好者从拓片、书本中走向现实,触摸、感受、学习真实的历史。

此外,麟游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扶风的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如同一座巨大的文化精神富矿,等待全国的习书者前来探访。

做好文化创新发展

宝鸡地上地下的遗址遗迹星罗棋布,不仅深刻影响着宝鸡的今天,也对全国具有辐射效应,尤其对习书者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因此宝鸡有资格成为中国书法圣地。

杨晓辉介绍,在几天的访学中,言恭达先生与宝鸡文理学院教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专家等座谈,也曾就将宝鸡建成中国书法圣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宝鸡人文景观令人震撼,周秦文化令人崇敬,书法艺术群众基础深厚,应利用好文化遗存,用更开阔的视野打造中国书法圣地这张金名片。

就如何将此创新和转化,可开展如下尝试。例如邀请专家、学者走进宝鸡,组织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石鼓阁等景点,开展研讨交流等活动。因为书法艺术是与大众最贴近,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民族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建议以书法为主题,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学术科研交流活动。宝鸡要主动出击,找话题、找平台,努力将课题上升为国家层的大课题来研究,在全国造出影响力和声势。“在某些南方城市,但凡听说我是陕西宝鸡人,同学都要问我是不是还住窑洞。由此可见,很多地方对宝鸡的印象仍停留在陕北。”杨晓辉说,改变人们对西部城市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他希望宝鸡能够迅速打造一张文化金名片,让更多人知晓青铜器、石鼓在宝鸡,让习书者在选择游学和旅游地时,能够首先联想起宝鸡。

一只蝴蝶在纽约中央公园里的小黄花上扇动翅膀,东京城都会有感应。也许文化上某些创新和突破,会让宝鸡实现新跨越新发展,会在全国文艺界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闻推荐

复兴镇中环花园小区295户居民用上“放心电”

本报讯3月28日中午,随着位于通川区复兴镇凤翔路上的电力闸阀顺利合上,困扰该镇中环花园小区295户居民用电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据中环花园小区业主委员会负责人蒲先生介绍,中环花园于2012年2月开建,201...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