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 30余万盏灯笼扮靓市区大街小巷,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然而,在这些灯笼中,多半都是外地产品,历史悠久的西府灯笼相对较少 小灯笼如何做成大产业?■

宝鸡日报 2018-02-26 20:30 大字

本地灯笼市场份额小

过年挂灯笼是民间传统习俗,火红的灯笼、喜庆的造型,象征着平安团圆、吉祥幸福。今年从 1月开始,市区街头、广场、公园里挂满了灯笼,有传统宫灯、民俗花灯、中国结灯笼……各式各样的灯笼,让人们眼前一亮。夜晚在街道徜徉,万树花灯流光溢彩,节日气息扑面而来,营造出浓浓的年味。

在西府年俗中,每年元宵节前,舅舅要给外甥送灯笼,孩子要在元宵节傍晚打灯笼游灯笼,以示来年幸福平安“照旧(舅)”。千百年来,“挂灯、赏灯、游灯”的风俗甚是流行,也催生了历史悠久的灯笼制造业,像宝鸡市陇县、凤翔等地,早在明清时期,就是传统花灯生产地。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景观亮化成为过年过节期间的常态,传统灯笼日益走俏。特别是今年,随着宝鸡市“最严禁燃令”的强力实施,过年期间少了看烟花的乐趣,灯笼又成为烘托新年气氛的主角,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记者从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了解到,在今年春节市区装扮中,他们安排各个街道社区并号召辖区所在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节日气氛装扮,仅市区就悬挂了30余万盏灯笼。然而,其中有三分之二的灯笼是从河南、河北、东北以及西安等地购买回来的,本地灯笼所占份额仅有三分之一。一些凤翔、陇县等花灯生产地的商家称,他们接到的订单量也占不到全年订单总量的一半。

如此大的用量,为何本地灯笼所占份额少、市场黯淡?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工作人员表示,在采购过程中,他们发现本地灯笼还是以传统的手工艺制作为主,工业化程度相对比较低,制作成本较高,产量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加之外地制造的灯笼造型时尚多变、观赏效果好,一经展出便广受欢迎,因而冲击了本地灯笼市场。

西府花灯产量小销路窄

2月23日,记者在市区北坡西府天地景区看到,路边大大小小几十盏灯笼格外显眼,有莲花灯、罐罐灯,还有不少动物造型的灯笼,吸引了许多市民围观购买。在此卖灯笼的苟会民是陇县人,今年 60岁,已经做了 30多年花灯。今年春节期间,他受邀在西府天地给游客演示陇州花灯制作,短短几天他已经卖了400多盏灯笼。“小小的花灯看似简单,但没有数十年历练,根本做不好。”苟会民说,制作花灯的工序繁多,首先要将加工过的箭竹、木棍、纸片扎制成动物形状的骨架;然后再裱糊上纸;最后一道工序是绘画,整个过程得花费一个多小时,十分费劲。

苟会民曾想把这门手艺传给下一代,但传统花灯制作技艺都是细活、碎活,许多年轻人觉得做花灯费时间还不赚钱,根本没兴趣学。他告诉记者,手艺娴熟的老师傅平均一天才能做五六个,每个批发价不到 20元,一天下来赚不到100元。如果在外面打工,一天下来随随便便都在 100元以上,因此,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54岁的李文科是陇州花灯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曾在全国“山花奖”民间灯彩大赛中获得金奖。他从小就跟着长辈学做灯笼,也见证了这门手艺的变迁。“前些年,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做灯笼,现在整个村子还在坚持这门老手艺的也就剩下三五户。”李文科有些无奈地说。

相比陇县家庭作坊式的花灯制作方式,凤翔县花灯产业化发展较快。凤翔县彪角镇三岔村是远近闻名的灯笼之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灯笼。但发展至今,大部分人已不再做了,现在,全县仅有 3家专业的灯笼制造企业。

今年 70岁的曹永勤是凤翔县红灯工贸有限公司创始人。曹永勤从小学习做灯笼,是家中第四代传人。经过 20多年打拼经营,他创办的灯笼厂目前是宝鸡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家。近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灯笼市场逐渐升温,但危机感却始终困扰着他。“凤翔灯笼早已今夕不同往日,外地灯笼大量流入本地冲击市场,传统灯笼制作工艺老旧、造型单一、销路窄等问题,都影响着本地灯笼产业的发展。”曹永勤说。

据曹永勤介绍,凤翔的灯笼制作是祖上传下来的老手艺,延续至今还是传统的手工做法,机械化程度太低,而河南、湖北的一些灯笼厂都是流水线作业,能够大批量生产,相比本地的手工制作自然成本低、效率高。“最重要的是,外地灯笼有统一的生产标准,大小和口径等都有统一要求;而本地的制作商还是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有时候一家产量不够想从其他家补上,但由于每家灯笼的口径尺寸大小不一,根本没办法补 ,因而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更别说创新样式和工艺了。”曹永勤说,种种原因,导致本地灯笼产业裹足不前。

标准化生产是趋势

近些年,随着城市大发展,许多大城市小城镇都要在节日期间美化亮化,灯笼也成为装饰景观的必需品,迎来了产业发展的“春天”。许多业内人士表示,面对新机遇,如果再不学习创新,不能做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市场之路将会越走越窄。

曹永勤认为,摆在眼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技术问题。“要想把宝鸡的灯笼产业做大,当务之急就是要对目前初级粗放的技术和流程进行改造升级,既保留传统工艺特色,又要积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曹永勤说,外地产的花灯科技含量较高、造型美观,因此,只有统一技术标准,实行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增加生产产能,提高生产效率,才能与外地抗衡 ,走出一条发展之路。与此同时,还要勇于革新,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和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生产造型别致、样式丰富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

多年从事灯笼销售的凤翔人杨万利表示,要想打开市场,首先还得找到销路。“这几年,网络购物风生水起,像擀面皮、凤翔泥塑等在网上都很有市场,但我们的灯笼订单却寥寥无几,一方面是由于知名度太低、关注度少;另一方面还是摸不清网购的路子,没有专业的网络技术指导培训,因此 ,加强培训很重要。”杨万利说,此外,还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把本地灯笼的名气宣传出去,打开销售渠道,让古老花灯焕发出新的光彩。

新闻推荐

凤翔泥塑“旺财狗”成为服装造型 将亮相央视春晚

本报讯2月13日下午,记者从凤翔泥塑国家级传承人胡新明处获悉,由他创作的凤翔泥塑“旺财狗”已被央视春晚作为原型,制作成舞蹈服装,将于大年三十晚上正式亮相。这是继“凤尾鸡”之后,凤翔泥塑造型再次...

凤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翔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