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俗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段序培

宝鸡日报 2018-02-13 17:24 大字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第二套《消费主张》栏目组来到凤翔县陈村镇,用镜头记录西府的过节传统和陈村镇的老手艺、小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年味与年俗。该档节目将于春节期间面向全国观众播放,让全国人民共同感受宝鸡人的过年氛围。

在过去物质贫乏、缺食少衣的年代,人们置备年货,至少要花一月甚至更多的时间和心思,人们对过年便多了一些期待和怀念;在物质充裕的今天,与过去相比,可以说是天天过年、顿顿年夜饭,因此,一些人就觉得过年没意思了。

笔者认为,过年,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年俗”即年文化的彰显,它记录着一个地方历史发展的轨迹,是地域文化的见证。在宝鸡,除了各种美食,有地方特色的年俗还有很多,比如捏泥塑、闹社火,这些年俗沉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在传统文化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关于年俗的学习和传承、改变与创新,一直盘桓在人们脑际,萦绕在人们心头。

从腊八开始,各种年俗便在人们的忙碌中呈现出来。在中国人心中,“忙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内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过节的方式如何花样百出,永远不变的是勤劳的人们,在“忙年”中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与期待。西府民谣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灰尘;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赶年集;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联;年三十,贴门神。三十晚上闹一宿,正月初一上街扭一扭。”是人们对过年习俗的概括。

腊八过后,人们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叫“过小年”。小年后,不论农村还是城市,都要“扫舍”,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开展一次大扫除,房前屋后,每个角落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体现了劳动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优良传统。之后人们开始为过春节做准备。一般农家,碾米磨面、打豆腐买蔬菜、跟年集购年货,准备好过年家人团聚、招待亲戚所需的一切食物。妇女上街为老人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购买红纸、年画等新年用品。腊月二十八是关中人蒸馍的时间,而贴春联这一流传千古的过年习俗,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新年将至,大人和小孩一起谈年俗、聊过年,感悟前人关于年的文章和诗句。倘若你走进宝鸡的街头巷尾,定能闻到年的味道,感受到年的文化魅力。

迄今为止,最富传统文化魅力的年俗是有着强大凝聚力的“团圆饭”。除夕之夜,各家灯火通明,人们通宵不寐,叙旧话新,互相鼓励,祝愿来年有个好的开端,这叫“守岁”,既表达了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满怀希望之意。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接着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表达对长辈的感恩和尊敬,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祝愿他们平平安安健康成长。大年初一清晨,人们开始相互奔走拜年,叙旧话新,畅谈新年新打算。年俗里美好的寓意,为团圆之日人们的欢聚更添喜庆。

过年是除旧迎新的“仪式”,年俗也在不断地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比如近年来,人们都意识到放鞭炮对空气污染的严重性,纷纷转为电子鞭炮。还有除夕看央视春晚、微信拜年、拜年送鲜花等新的过年方式,是年文化的演绎。笔者认为,好的年俗需要把它传承下去,留住年俗,也就是留住传统、留住文化;不合时宜的年俗则要进行创新,来强化阖家团聚、幸福吉祥过年这一古老的主题。

新闻推荐

关中年味:关中平原的笑语欢声(上) 宝鸡浓浓年味忙出来

本报记者陈瑾再过几天,狗年春节就要到了,宝鸡各地的人们开始为春节忙碌起来。玲珑精致的馒头做起来了,红艳艳的腊肠灌出来了,老太太秧歌队扭起来了,大红的中国结挂起来了……大街小巷,散发着浓浓的年味...

凤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翔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