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李姓家族绵延六百年的好家风本报记者 陈亮

宝鸡日报 2017-11-17 17:43 大字

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清晨,浑浊的渭河在清丽的晨光中熠熠生辉,河上一艘破旧的渡船缓缓地从北岸向南岸摇过来,停靠在李家什字的渭河渡口。这个渡口大树成林,不太宽的土路上行人熙来攘往,两边是卖吃食的摊位,喧嚣和蝉鸣汇成一片。船刚靠岸,渡客争先恐后地挤上跳板,最后下来的是一对衣着整洁的父子,在挽着裤腿的其他渡客中十分显眼。有人认识这娃,说是李家什字寇家的外甥,叫党崇雅。党崇雅的母亲是李家什字寇家的闺女,嫁到了蟠龙塬的党家,以往是三节两寿才回娘家探望,这次为什么是党崇雅的父亲带着他来呢?因为这次孩子不是回家来看姥姥,而是来上学的。

一所英才辈出的乡间名校

李家什字有个大儒叫李一阳,是明永乐年间的秀才。他一生没有做官,半耕半读半经商,买田置地,教育儿孙,是李家什字最兴旺的人家。过去的大户人家是极度重视教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李一阳在现在高新区永清村和郭家村交界的河滩地上办起了私塾,让李家什字附近的孩子都来上学。

跟现在的学校一样,升学率高的就是名校。李家私塾教出了不少秀才、举人,尤其是李一阳的儿子李甲,年纪轻轻就考中举人,其后在万历十一年,也就是1583年考中进士!现在人看戏知道有个秀才举人进士,就觉得是书读得好、学历高的人。其实,在科举取士的古代,这个学历就是做官的资格。进士,是十分难考的。这么说吧,孩子上学毕业之后要参加童子试,过关了叫秀才。秀才进修之后成为生员,参加地方性的大考——乡试,考上的叫举人。这已经是万里挑一了,《范进中举》不是写了,范进考上举人都乐疯了。举人有资格参加京城会试,考上的是贡士。贡士就是可以供皇上选用的人才,不过这些贡士被皇上挑选之后还得参加殿试,通过殿试的才是进士。进士的第一名,就是状元。所以,在古代家里出个进士不得了,会写个大牌子挂门楣上——进士第。

李甲当了开州知府,开州在现在的河北一带。后来李甲又出任山西兵备道、冀北右参议、大同巡抚。明代的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从李家什字李一阳的私塾里培养出这么大一个官,让四里八乡的人都争着把孩子送来上学,党崇雅也通过舅家在李家什字的亲戚关系,来李家私塾上学了。当然,他学成之后比李甲官位还高,做了清朝的翰林院大学士加太保太子太傅,辅佐朝政,教育太子。

一座固若金汤的明代古堡

党崇雅在李家什字上学的时候,李家什字应该已经修了一座城堡。

据县志记载,这里的李姓,是唐末

五代时期岐王李茂贞的后裔。李茂贞在唐亡之后效忠后唐,又被封为秦王,逝世后就葬在宝鸡的陵塬,也就是现在的胜利塬上。他的后裔便在这里定居。到了明成化年间,陵塬上的李氏家族有一支迁到了陵塬东边的敦仁堡。后来又从敦仁堡分别迁到现在店子街的金大堡和清水河西岸,由于人丁兴旺,清水河西岸的这个地方就被称作李家什字。

在明成化年间,李家联合李家什字的寇、赵、牟、翟几个家族,一起修筑城堡,称作滹沱堡,就是后来的永清堡,现在的永清村。据曾经为永清村修村志的宝鸡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文史研究者吴正茂介绍,滹沱是岐王李茂贞在河北的故乡。而另外一种说法也不乏可能,在蒙元时期,宝鸡一带是蒙古势力较强盛的地区。滹沱,在蒙语里正是水边村寨的意思,李家什字正好就在清水河边上。也许,永清堡是在元代集镇的基础上重新发展起来的。永清堡当时有多大规模现在许多村上的人还知道,因为这座古堡历经明清直至 20世纪 90年代才被拆除。“我记得我婆婆家的宅子跟凤翔的周家大院差不多,天井比周家大院宽多了。”永清村的付红梅也记得 1995年前后的堡子,此时离城堡初建已经有 300多年了;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安定,许多保障性、安全性的设施已经损毁,远不如以前的规模,但依旧能窥见当年盛大的骨架。而在此之前,这座城堡几乎可以用固若金汤来形容。清代同治年间,在一次大规模的匪事中,由于土匪兵强马壮,关中无数堡子被攻破,村庄遭到洗劫。永清堡的五品同知李宪亭出钱千缗,三十石粟,率领村民挖城壕,加固城墙,坚守不出,全村老少幸免于难。

一道圣旨背后的书法名家

“李家的老屋里藏着圣旨!”这个可不是村上人的传说,因为这道圣旨现在就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着。“以前每年正月过十五,邻近的淡家村装社火,都要来借这道圣旨作道具。”吴正茂的家就在淡家村,知道这件事,而他也通过文史研究者的身份,得以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看到并拍摄了这道圣旨。李芳华,清乾隆四十二年的贡生,是李甲的后人。而在李芳华之前的十年里,同族的李学志、李竞华也考上了贡生,各有作为。李芳华因为才华出众,任英武殿行人司行人,官职不大,但却是为皇帝书写圣旨。李芳华在当朝东阁大学士韩城人王杰的推荐下,出任涿州通判,后来升迁广东按察副使,户部掌印都给事中。

替皇上写圣旨,李芳华的书法水平不言而喻。在宝鸡许多古老家族的书画收藏里,都有李芳华的墨宝,而与他齐名的一位书法家,是他本家爷爷,南涧李志和。

前些年,在益门堡的一个大家族旧宅的阁楼上,曾经发现过李志和写的半副中堂对联,正好是下联,署名南涧李志和。这个南涧,是李志和的斋号,就是南山下清水河边。

人才辈出的李氏家族,从明代到清末,一直家业兴旺,生意字号都做到了甘肃陕南。在乡里急公好义,护佑乡邻,成为富甲一方的望族。

一场善事引来的无妄之灾

1928年开始,北方持续三年大旱。关中田野颗粒无收,饿殍遍地。当时旱到什么程度?人们形容路上的浮土都能埋人!陕西境内一年有 200万人饿死。在这种情况下,永清堡的大财东李于东决定开仓舍饭,赈济灾民。这一舍,就是三个月!

据记载,当时每天排队来吃舍饭的人,从永清堡一直排到渭河北岸的代家湾。渭河旱得都干了,桥北的人在泥泞中搭个板板就能过河。在那赤地千里的三个月里,不知道有多少生命,被这一碗舍饭救了下来。而这三个月的舍饭,却给李于东带来了一个多月的无妄之灾,也让永清堡的李家遭到了一次浩劫。

放三个月的舍饭,在饥民们感激李于东慷慨仗义的同时,有个人却在暗自算计,这样乐善好施,该是有多雄厚的家业啊?这人就是王海山,八鱼塬上的土匪头子。

1931年底,年馑刚过,王海山带着一个连的土匪半夜潜入永清堡,从家里掳走了李于东,先囚禁在八鱼塬上,后来又转移到秦岭山里的丹阳观。王海山让人给李家送信,索要 3000两银子,信里还夹着李于东的一绺头发。李家人吓坏了,报官吧,当时的国民政府根本没有能力顾及百姓的安危,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土匪。李家只好变卖家产,四处拆借,凑足了赎金,才把李于东安全接了回来。后来家人在李于东背上发现了烙铁印,才知道这位善良的老人在匪巢受了很多罪。

回来之后,李于东也没改自己的品德,虽然家财损失殆尽,但依旧乐善好施,为乡里出力办事。

一座文明富裕的美丽乡村

现在永清村小学的院子里还有一棵大槐树,以前这里是永清堡的西门口。当时堡子里有四棵古槐,如今堡子拆了,古槐被伐仅剩一棵。村书记李天喜把这棵古槐保护了起来,还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请人撰写了碑记,意思是让这棵祖辈留下来的,代表着永清人家风和品德的大树,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榜样”。

1986年,李天喜在村民的推举下,担任村支部书记,此后 30多年,李天喜日夜思谋的都是如何让村民过上幸福的好日子。在他的操持下,永清村取长补短,在全市农村首先建起工业园,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新农村建设,永清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富裕村、文明村、生态十佳明星村、十佳最美乡村。村党支部被破格升级为村级党委,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 28000元,远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李天喜和村委会一班人,建广场、建礼堂,积极组织开展文娱活动,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李天喜还在村里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斥资建设村幼儿园和小学,对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大张旗鼓地进行奖励。用李天喜的话来说:重视教育是永清的传统,我们不仅要传承祖训,更要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剪花娘子”库淑兰长卷惊艳四方 陕西传统手工技艺大展精彩纷呈

洛川毛麻绣。(记者杨力摄)琳琅满目的传统手工艺品,让参观者大饱眼福。(记者杨力摄)本报讯(首席记者陈黎)省文化厅主办、省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陕西传统手工技艺大展”11月10日在西安曲江国...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