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凤县革命纪念馆: 留存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

华商报 2021-02-01 02:44 大字

凤县不仅山水秀美,也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上世纪30年代,年仅17岁的中国共产党人习仲勋在这里开展兵运革命活动,给凤县带来了曙光,播下革命的种子。基于对红色文化的纪念与传承,凤县革命纪念馆应运而生,于2016年10月18日正式开馆,如今这座纪念馆已成为当地红色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现代技术还原“历史片段”

1月21日,华商报记者来到位于秦岭脚下凤州古镇的凤县革命纪念馆,见到《中国共产党凤县历史》的主编文尤才。作为这座纪念馆的筹备人之一,他对馆内陈设如数家珍。“占地面积47154平方米,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总展陈面积4600平方米。”文尤才介绍,凤县革命纪念馆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主要展示习仲勋同志1931年10月至1932年3月期间,在凤县开展兵运、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等革命足迹,以及两当兵变主要领导人生平展;纪念馆二层以革命历史时序为主线,分六个板块展示“星火凤州”“红军长征在凤县”“工合岁月”“三五九旅凤县突围”“凤县解放”“今日凤县”。

纪念馆主体建筑位于馆区中央位置,外表朴实无华,庄重肃穆。位于展馆一层“凤县运筹帷幄”主题部分的油画《义结金兰》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在这里建馆有一个重要意义,也就是我们凤州这个地方留下了习仲勋参加革命最早的一张照片,现在这个照片在全国广为传用。”凤县纪念馆馆长马海燕介绍,这幅油画是根据一张十分珍贵的老照片复制创作而成。拍摄地就在凤县凤州,这张照片是青年习仲勋在凤县留下的珍贵影像。油画左起分别是习仲勋、刘书林、张秋臣、阎鸿章、刘尚志。背景是,当时为了尽快组织起义,习仲勋等积极和地方进步人士往来,了解情况,与其建立关系,并义结金兰,合影留念。

利用现代技术还原历史片段,这是凤县革命纪念馆的一大亮点。文尤才告诉记者,为了能够让参观者记忆犹新,同时也能发挥纪念馆育人的功能,他们引入了幻影成像技术。通过这种技术,生动还原一个个历史片段,让参观者重温凤县红色革命历史。

革命旧址成生动红色“教科书”

纪念馆主体背后便是“两当兵变”策源地旧址——刘家大院,至今仍保留完整。当年,习仲勋把这里作为秘密集会地点,经常组织党员在这里研究革命工作,开展兵运活动。80多年过去了,如今,这里已成为当地最生动的红色“教科书”,提示后人不忘历史,不忘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

“他们经常来我家玩,实际是建立秘密集会地点和党员联系,交谈情况,研究革命工作。”在刘家大院内,刘尚志的大儿子刘国光向记者讲述了那一段历史。警备三旅二团一营驻防凤县期间,为了解和掌握凤县情况,联络感情,便于开展工作,习仲勋通过该营司务长阎鸿章与凤州城模范国民小学教师刘尚志认识,当时同刘尚志相识的还有刘书林、张秋臣。在多次接触和闲谈交往中,习仲勋掌握了地方上的许多情况,并发现刘尚志的思想比较进步,对革命抱有同情心。于是,习仲勋就同刘尚志、阎鸿章、张秋臣、刘书林结为“金兰”兄弟,拍了纪念照。

凤县革命纪念馆就是一部凤县近代史的缩影,在这里可以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让人感到一种精神和力量。而这种精神和力量就是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他们用模范的行动、铁的纪律以及不畏牺牲的崇高品质,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取得了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从而形成了不可战胜的力量,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成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华商报记者 李琳

新闻推荐

宝鸡凤县:严把高速路口 做好疫情防控“守门人”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形势复杂、任务艰巨。高速路口疫情卡点排查,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成为“外防输入”的一个关键环节。...

凤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