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航天人用剪纸记录时代
7月27日下午,西安市长安区飞天路,82岁的王文质老人展示他反映航天人在陕工作状态的剪纸作品华商报记者 赵彬 摄
这两幅剪纸讲述王文质老人当年辞别妻儿离京来陕的情形
说起剪纸,大家想到的往往是陕北婆姨,但西安有一位老人挚爱剪纸,目前已有3000多幅作品,他的剪纸紧跟政治,记录时代。
剪纸横跨30年 每一幅都有标题和配文
82岁的王文质住在西安航天城飞天路长鸿园小区。他1967年从北京来到陕西投身航天事业,1997年从航天六院7103厂退休。7月27日下午,一头银发的他从卧室拿出剪纸作品,摆满了沙发。
“这个册子一共35张剪纸,记录了航天基地的发展过程。”王文质打开册子,第一页是他用毛笔书写的,是“引言”,写着“四十年磨一剑,四十年沧桑,四十年饱含了一代航天人的酸甜苦辣,凝聚了一代人的创业历程。”
这些剪纸作品是以时间为轴线的。“我用业余时间,先设计好,然后画好,最后剪出来。1994年动工,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王文质说,当时市面上黑纸比较多,就用了黑纸来创作。
华商报记者看到,每一幅剪纸都镶着边,有标题,并配有文字说明。
其中一幅剪纸标题叫《金水桥畔别离情》,画面是一位女子牵着一个小孩送别丈夫,丈夫低着头为妻子拭泪,画面背景是天安门,下方配文为:六七十年代,上海、天津、西安几大城市,大批的技术工人、科研人员要离开大城市,来到秦岭深处纪光沟参加三线建设。“这个画面的原型就是我,这个小孩是我的小儿子,当时才一岁多。”王文质介绍说。
现场展示技艺 不到20分钟“一条小鱼”出炉
“这本册子是我的珍藏版,去北京军事博物馆参加过展览。”王文质说。随着一幅幅作品的展开,记者看到,从上世纪60年代航天职工在秦岭深山凤县修路、拓荒、建厂、建宿舍,到上世纪90年代基地从深山迁到西安,再到有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成功发射的画面,一幅幅剪纸画面栩栩如生。
此外,王文质还有一套“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红色剪纸,缝纫机、电视、铁路等都跃然纸上,“主要记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的变化。”
昨日下午,王文质拿出纸张、小刻刀等工具,展示他的剪纸技艺,他熟练在纸上勾勒了一条鱼,然后用小刻刀刻,然后用剪刀剪,不到20分钟完成剪纸。
“我从小自学画画,20多岁时开始帮结婚的同事剪喜字,后来就喜欢上了剪纸。”王文质说。
在王文质家的阳台上,有一块雁塔区政府2010年颁发的牌子,上面写着:西安市雁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版画技艺。
妻子千里寻夫 剪纸勾起回忆泪满眶
那幅《金水桥畔别离情》勾起王文质的回忆。
“30岁那年,我离开妻儿四人来到秦岭凤县,我们是保密单位,偶尔寄封家书,但妻儿一直不知道基地在哪。”王文质说,他当时理解的保密是信也不能写,所以后来就很少写信。
因为长达8年他没回过北京,妻子以为他出什么事了,带着小儿子来到陕西,按来信信封上的信箱寻找他。“在宝鸡找了两天,最后按信箱编号找到凤县。”王文质说,夫妻团聚时抱头大哭。之后,单位帮妻子安排了一份后勤工作,从此安家在陕西。说着,王文质的眼眶里蓄满了泪水。
妻子已于10年前去世,三个儿子都在西安,目前小儿子陪他住。
昨日,王文质的小儿子王建波说,印象中,父亲一有空就剪、写字,记录国家发展,“那个剪纸用的木墩子都换了好几个了,我们会帮他买工具。”王建波说,那次母亲带着他来陕西找父亲的事他印象很深,“那一代航天人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很大的奉献。”(更多内容请登录华商报一直播平台)华商报记者 任婷 实习生 曹甜甜
新闻推荐
炎炎夏日,燥热的空气让久居城市的人沉闷不已。工作之余,何不约上三五好友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寻觅山的清秀,水的清凉,充分...
凤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