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播绿色的希望 平川区张荣滕丽丽夫妇种树的故事本报记者 黄武

白银日报 2020-09-17 11:12 大字

“这满山的果树,是我们全部的心血,是用十年坚守换来的。”平川区宇太苑坤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荣望着山坡上的苹果树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

2011年,常年在外包工程的张荣有了回乡种树的念头。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妻子滕丽丽时,没想到妻子当场表态支持。“妻子的支持让我有了信心,现在想想,当时两个人是傻了。”张荣笑着说。

2012年,张荣开始着手种树。他与宝积镇吊沟村签订合同,承包了位于吊沟村白土梁沟的荒山荒坡共3300亩。

2013年,张荣投资200万元,种下了第一批480亩苹果树苗。小树苗种上后,张荣和滕丽丽天天坐在山头上看,那些树苗到底能不能活,他们的心里没底。

“当时这里还没建这些房子,也没通上电,只是扎了两顶帐篷,晚上照明点的是柴油灯,一晚上下来,鼻孔里都是黑的。”回想起当年的场景,张荣、滕丽丽二人眼含泪花。

果树种上了,但灌溉成了最大的困难。当时,张荣租了附近村子上的一眼水井,雇了十几个工人,拉着橡胶水管一个树坑一个树坑浇水。“那时候不懂什么是滴灌,全靠人工给树苗浇水。树栽活了,人也累得够呛,还多掏了不少钱。”张荣说。

后来,平川区水务局负责人联系了张荣,向他介绍了滴灌技术,并派专业人员指导安装了节水灌溉设备,才解决了灌溉问题。

2014年,张荣、滕丽丽夫妇栽下1000亩果树苗。2015年,他俩继续补栽。三年下来,树林的面积达2000亩。

“站在山顶上,看着树苗在风中来回摆动,好像在跟我招手,我很开心。”滕丽丽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

种树的这些年里,张荣和妻子放弃了原本舒适的生活,把以前承包工程挣的钱全部投进去了,不仅没有收回本,还遭遇了一次又一次打击。

2016年,张荣夫妇栽种的第一批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结出来的果子不但个头小,口感还不好,夫妻俩一下懵了。他俩咨询了果业专家才知道是品种不好,专家建议砍掉树冠重新嫁接。

好不容易才长到手腕粗细的果树说砍就要砍了,滕丽丽舍不得又没其他办法,只能坐在山坡上放声大哭。当时,工人加技术人员十几个人,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才将480亩苹果树全部砍掉嫁接好。“那些树就像我们的孩子,好不容易才养大了,说砍掉就要砍掉,当时真的接受不了。”滕丽丽说。

2018年,正当满山的苹果树、桃树等开花的时候,一场倒春寒突然来袭,彻底浇灭了张荣夫妇的希望,几乎所有的果花都被冻死了,黑乎乎地粘在树枝上。这一场天灾让他们损失了近100万元。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2019年,张荣给果树买了保险。当年,他家的苹果、桃子、核桃等喜获丰收,卖了120多万元。那两千亩果树不但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开始给张荣夫妇带来经济收益。

虽然这些年投入的成本还没收回来,但张荣满怀信心。他说,现在果树还没到盛果期,再过几年,果树大了、产量高了,收益自然就上去了。

目前,张荣的合作社已投资980余万元,种植苹果树1800亩、核桃树200亩,新打机井1眼,建成500立方米蓄水池1个。此外,还建成标准化羊舍3栋、饲料库350平方米、仓库260平方米。

张荣、滕丽丽夫妻种出的“山地苹果”因口感好、耐储存得到市场的认可。仅去年秋天,他们就通过网络将6万余斤苹果销往北上广及东南亚等地。

随着前来观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张荣一家的干劲更足了,他们注册了“山地苹果”这一商标,并开办了名为“山地苹果人家”的农家乐。很多游客慕名前来采摘果子、品尝农家饭菜。如今,在农家乐后厨掌勺的是张荣的大儿子张雯亮,他曾在北京当了两年兵,2017年退伍后一直帮着父母经营果园和农家乐。

今年,张荣家的“山地苹果”喜获丰收,产量预计能达到70万斤。那一个个红通通的苹果,是给他们全家人的最好回报。下一步,张荣计划增加投入,促进种植、养殖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在增加自己收入的同时,也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新闻推荐

白银区十二小开展庆祝教师节系列活动

本报讯(记者李琴琴)9月10日,迎着金秋的晨曦,白银区第十二小学开展了庆祝第36个教师节系列活动,向老师们表达了最诚挚的感激之...

白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银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