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乡村退休教师苏志文 荒坡种出“网红”桃园

兰州晚报 2020-07-21 01:37 大字

苏老师(右)为采摘游客打包甜桃

“我今天是第二次来这里采摘了,这里的桃子个大、肉多、汁美,口感特别的甜。”白银市民郝林峰先生没想到,中午带着妻女采摘了30多斤“苏氏甜桃”后发了个朋友圈,就被眼馋的朋友看到,一再要求他们再采摘一些捎带回去与大家“分享”。近段时间以来,像郝先生一样看到网上“苏氏桃园”链接后前来采摘桃子的周边网友越来越多,他们在体验采摘乐趣、品尝可口美味甜桃的同时,也把一段段乡愁从记忆深处唤起,斑斑驳驳洒落于自己这难得的休闲时光里。

五年汗水收获“梦中”桃花源

苏氏桃园位于白银区水川镇重坪农业园区西端,它的主人名叫苏志文,曾是水川镇原顾家善初级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他,心中曾有个桃源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累了,也能得一处所,“与外人间隔,有桃林美溪,草屋数间,鸡犬相闻,可怡然自乐。”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缘,让退休在家进行文学创作的苏志文老师暂时中断了手中的笔,在这一片荒坡之处流转了40多亩土地,种起了桃树。

“当初这里大多是荒坡荒地,只有一部分土地种了点桃树,管护得也不好。我接手后,又流转了一些荒坡荒地。刚开始,大型机械上不来,我和老伴只得一点点开荒。没有水,就自己拉水管铺线。除草机没法进园子,我们就手动除草。农忙时,我们大部分时间就住在山上。几年下来,我也瘦了30多斤。”回忆起过去五年的辛苦付出,苏志文老师唏嘘不已,“这几年虽然辛苦,但看着现在有那么多人来这里采摘桃子,我深感欣慰。同时,通过这几年的劳动,我觉得我的身体也越来越好,感冒都没得过,人也很精神。”

和教学一样,苏老师是个做事十分认真的人。自从决定开办桃园后,他先后从湖北、安徽等地采购桃树品种进行对比、筛选,最终选育出了适合水川坡地种植生长的十余个桃树品种。从育苗到修剪、管护,每年他都是亲力亲为。如今的荒山荒坡,已经变得郁郁葱葱,桃果满枝。“今年是第五个年头,桃园真正进入了盛果期。去年花期时遭受自然灾害,损失惨重,今年就好一些,桃子结的也多了,果子也大了,品质比去年更好,功夫没白费。”年过七旬的苏志文看着缀满枝头红灿灿的鲜桃,满眼的欣慰。

独家秘籍育出“苏氏甜桃”

“我种的甜桃是原生态无公害的,采摘下来就可以直接吃。我以前的口号是,‘苏氏甜桃,用口感征服天下’,现在我改成‘用口感陶醉天下’。”苏老师随手从枝头摘下一枚甜桃,一边张口就吃,一边自信满满地说。

苏老师说,他的桃园所在地土质肥沃,其中白胶土富含大量适宜甜桃生长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此外,桃园这里通风透光,地势高燥,昼夜温差大,这是形成苏氏甜桃甘甜的自然原因。

他同时还“爆”出独家秘籍,称其桃树“吃”的是油渣、烤鸭油和猪肉肉头等。他甚至连鸡粪都不上,因为鸡粪中含有抗生素,有对人体无益的微量元素。此外,他的桃树坐果后,坚决不打农药。以上种种因素,决定了他种出来的甜桃口感的与众不同。

苏氏甜桃成熟的消息,渐渐走红了周边网友的朋友圈。看到这个消息,许多网友或三五成群,或拖家带口,选择周末来苏氏桃园“打卡”,体验着触手可及的鲜桃美味,回味着渐行渐远的儿时乡愁。有的网友为避免周末高峰和中午日晒,甚至选择了在傍晚自驾前行。接待着一波又一波前来采摘的客人,晒得黝黑的苏老师尽管汗流浃背,但却累并快乐着。

“来的大多数是市里和周边散客,也有的是在附近务工的外地人员。我们现在也和快递公司办理了合作业务,想给自己外地亲友发货的也可以现场办理托运业务。”苏老师说。

据了解,从2016年建园至今,苏老师将自己半生数十万元的积蓄全部投入到了这里,目前已种有3000多株桃树十多个品种,采摘期从七月上旬到延伸到国庆节前。为了帮苏志文老师圆梦,老伴张翠秀尽管会偶尔抱怨几句,但尽管如此,她还是选择了风雨同舟,相伴左右,甚至到了晚上,她还带着甜桃亲自到白银的夜市售卖。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万盈文/图

新闻推荐

白银市积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治理

本报讯(记者贵富堂)近年来,白银市把加快土壤污染防治、修复治理工程建设与整改落实生态环保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在巩固点源污染...

白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银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