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粗放发展”走向“绿色崛起” 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铜城”白银的华美逆袭之路本报记者 王鹏程 黄武 罗玉清

白银日报 2019-11-05 09:16 大字

铜城开拓者雕塑。本报记者 王鹏程 摄水天一色银凤湖。宋秉棣 摄改造提升后的金鱼公园。本报记者 王鹏程 摄“六朵金花”之一大坪花海。 宋秉棣 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内室。宋秉棣 摄1956年,“惊天一爆”犹如一颗春雷,唤醒了白银沉寂的土地。从此,一座崭新的工业城市在西部戈壁滩上迅速拔地而起。据统计,白银曾创造了铜硫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同行业第一的辉煌,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经过近50年的开发建设,煤炭、金属等矿藏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破坏,被冠以“中国铜城”美誉的白银走到了历史的拐点。于是,白银开始被迫转型升级,走向了一条由“粗放发展”到“绿色崛起”的华美逆袭之路。

资源濒临枯竭 发展矛盾日益凸显

白银因矿设企、因企设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33种。其中,金属矿产11种、非金属矿产20种、煤炭储量16亿吨、凹凸棒石资源探明储量15亿吨、陶土储量40亿吨。被列为国家级地质找矿整装勘查区。

国家“一五计划”期间,白银公司、银光公司两个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白银落地,奠定了白银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地位。随后,靖煤公司、稀土公司等工业企业相继投产。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白银逐步形成了包括地质、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科研、综合利用等比较完整的有色金属生产体系,曾创造了铜硫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同行业第一的业绩。18年间,累计上缴利税22.9亿元,是国家建设投资的8倍。

但是,作为资源型城市,地下的资源是有限的。2000年初,白银的铜矿资源濒临枯竭,支柱产业已辉煌不再,伴生矿产资源也开始萎缩,资源性、结构性、社会性矛盾日益突出。2008年,白银被确定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更主要的是,衍生出的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制约白银后续发展的短板和瓶颈。

“2000年左右,白银的环境污染可以说是很严重,不论天气晴朗与否,天空都是灰蒙蒙一片,市民出门是要戴口罩的,因为空气中弥漫着工厂排出的酸烟。曾引起了环保部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也进行了专题报道。同时,大批职工下岗失业,经济增长也是裹足不前,悲观、迷茫的情绪一度成了主流……”白银公司退休老干部张海这样告诉记者。

由于是传统工业城市,而且是高耗能产业,所以用电需求大。当时的城市建设必须适应发展要求,没有总体规划,更何谈详规。导致路网布局不科学、不合理;地下管线杂乱无章,哪里需要就通向哪里,道路也是经常开挖,就像拉链一样;地上哪里有企业,就有通向哪里的高压线,形成了典型的“蜘蛛网”。环境也是脏乱差,特别是春天,大风一吹,尘土飞扬,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挂上树枝,变得“火树银花”。

把准问题导向 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支撑发展的工业经济陷入困境。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现实,白银的发展之路究竟在何方?这是当时困扰白银人民的世纪难题。

站在城市发展的历史拐点,白银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优化经济结构和提升发展质量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以优势资源促创新、促升级,努力推进城市转型发展。

白银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旭晨说:“近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白银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突破。分别是抓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文化旅游和物流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资源枯竭转型升级,不是不要旧的工业体系,而是把已有的工业通过技术革新等手段,进行改造升级,不断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城中村改造是幸福的追求

乔斌新闻背景——白银区王岘镇东星村刘家梁城中村位于白银市老城区“心脏”地带。百余户居民蜗居于一片破旧平房和二...

白银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白银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