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沟边 苜蓿花开

白银日报 2019-08-07 09:04 大字

(上接第一版)导致工程建设招标滞后等,项目一直到2017年2月才开工。2017年3月,东大沟河道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因此被中央环保督察通报,列为整改问题之一。

白银市高度重视,成立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全力协调推进工程建设。现在,东大沟里的重污染底泥大多被运送至固体废物填埋场进行安全填埋,轻度污染底泥处理后综合运用于河道边坡整治,少量重度污染底泥采用风险管控的措施。

以四期109国道至梁家窑段4.6公里长的河道为例,移出的污染底泥中相当于含有42.47吨砷、3吨镉、1.47吨铬、37.29吨铜、148.18吨铅、146.93吨锌、2.96吨汞、1.83吨镍等重金属,极大地降低了底泥往水体中释放重金属的总量。河道水质断面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东大沟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与2016年相比浓度有明显降低:铜降低17.09%、铅降低35.10%、锌降低15.58%、镉降低31.45%、砷降低63.08%、汞降低84.60%。

率先采用风险管控

基于风险管控的修复理念,土壤污染物可以保留在土壤中,但必须切断暴露途径

今年正式实施的《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确了风险管控的基本原则,但彼时2015年,底泥治理中,大多数地方还不敢把污染底泥留在河道,有一种没治理干净的感觉,有点害怕。

在东大沟污染底泥治理方案中,中国环科院和白银市生态环境局采用了风险管控,也就是通过污染物含量计算和水文地质模拟,确定多深的污染物可以不挖了,通过采用阻隔措施进行风险管控。

治水、治气,都是把污染物从水体或大气中去除掉,土壤治理是不是也要把污染物全部挖走?污染物留在土壤里,不弄出来行不行?谷庆宝介绍说,基于风险管控的修复理念,土壤污染物可以保留在土壤中,但必须切断暴露途径,不能跟居住的人群、地表水、地下水、农作物接触,所以,风险管控关键要把暴露途径切断,而不是一定要把土壤中的污染物都弄出来。

既然不是把污染底泥全部挖出来,到底挖多深合适?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经过反复调查,中国环科院土壤所测算出还有20%左右的重污染底泥在河底深处,如果开挖,从技术、经济、施工安全等方面都不具备可行性。为此通过水力模拟,建立数据模型,测算各种不利条件下残留污染物的迁移速度,看污染物边迁移边衰减的规律,确保污染不迁移入黄河。

白银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琼介绍说,基于风险管控的治理,关键要制订精细化的方案。中国环科院为此确定方案就用了1年多时间,做了大量的调查与模拟计算,对底泥中污染物在河道纵向的分布,以及垂向分层的分布进行详细的取样调查,分析出高浓度、低浓度污染底泥在河道中的分布范围,据此选择科学的防治方案,尽可能多地将污染物从河道中清理出去,对低风险的污染底泥采用风险管控的措施。

张琼介绍说,治理严格按方案推进,挖出来的重度污染底泥全部清走,送到专门配套建设的填埋场填埋;轻度污染底泥挖出来,固化稳定化后综合利用于河道水位以上边坡的整治,进行边坡利用。

到底怎么治?

确定污染物浸出模型,获取模型的参数,再对模型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反复论证,得到项目的修复目标值

这么大的污染量,在资金、地形地貌、时间等各种限制条件下,怎么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对黄河水的影响?

记者了解到,由于我国缺少污染底泥修复方面的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为此中国环科院调研了国内外污染底泥治理修复的评价方法,借鉴国内外河流底泥治理的经验,比如找到上世纪美国哈肯萨克河污染底泥的治理资料,最终采用底泥中污染物的浸出模型,同时参考国内外土壤或海洋沉积物等相关介质的质量标准,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本项目的修复目标值。

谷庆宝介绍说,首先要确定污染物浸出模型,获取模型的参数,再对模型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反复论证,评估模型是否合理,这些研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38公里的东大沟河道治理,就是在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下,最终确定并实现了治理修复或风险管控目标。

如今的东大沟,经过近十年的底泥治理,有效清除了底泥中的重金属总量,加之河道整治、生态恢复等措施,极大的削减了底泥中重金属往河水中的释放,有效地缓解了东大沟对两岸人畜以及农田的重金属污染风险。如今,修复后的东大沟两岸,苜蓿花开,边坡上长出了榆树、枣树,也开始鸟语花香了。

(转自8月2日《中国环境报》)

新闻推荐

老旧小区改造得民心

□乔斌新闻背景——白银市是老工业城市,市区不少老旧小区普遍存在公共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现象。住在这里的居民特别是...

白银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白银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