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建强农村基层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本报记者 马晓微 通讯员 李佺林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必须加强组织振兴这个保障,建强农村基层战斗堡垒。白银市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基础,以党建引领奔小康行动为抓手,创新“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党建+“头雁”,建强“领头羊”
白银市大力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头雁”工程,从致富能人和产业协会负责人中选任党组织书记381名,大学毕业生回乡担任党组织书记10名、创业成功人士54名、退伍军人40名,储备村级后备干部4013名,跟踪培养并实行动态管理。开展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建功立业行动,将45名在岗大学生村官全部调整到贫困村任职,并编入驻村帮扶工作队,实施村集体创业项目2个。加大从优秀青年农民、返乡科技人才等人群中发展党员力度,不断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2018年从青年农民、致富能人、产业大户中发展党员506名。
党建+“扶贫”,补齐“最短板”
落实党员领导干部“五个走遍”工作机制,市县机关干部返乡走亲1.4万户,结成党群帮扶对子2.1万个,为贫困户提供信息、就业、农产品销售等服务。建立覆盖乡村组三级村民事务代办点,落实乡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党员群众满意率普遍达95%以上。持续深化党群创业互助活动,组织和引导各村党组织结合村情实际发展集体经济,确保年底7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其中45%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开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大督查”活动,对302个贫困村进行全覆盖式明察暗访,督促落实党员贫困户“一户一策”。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302名,全部兼任驻村工作队队长,2018年提拔表现优秀第一书记4人,奖励表彰33人,召回撤换3人。
党建+“产业”,点燃“加速器”
白银市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对416个“三弱”村提升整顿效果进行评估,全力落实市委“破三弱、强造血,加快贫困乡村产业发展”措施,把30%的村打造成为标准化党支部,50%的村得到全面提升,20%的村得到整顿治理,全面解决好支部带动能力弱的问题。挖掘培育农村党员骨干、专业大户、致富能手6586名,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效应,切实解决能人带动能力弱的问题。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754个,在产前、产中、产后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合作,提升乡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着力解决好市场带动能力弱的问题。
党建+“生态”,打好“绿色牌”
白银市牢牢把握绿色生态导向,引导农村党员全面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及“全域无垃圾”专项整治活动,积极认领村庄保洁、卫厕改造、畜禽粪便污染防控等责任岗位,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坚持把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探索“红管家”服务驿站,组建旅游讲解、交通疏导等党员义工队,助推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发展。拓展“在职党员社区先锋行”活动,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和文明交通劝导常态化,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走在前做表率。
党建+“治理”,唱响“协奏曲”
探索村党组织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体系,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构建条块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网、民生服务网、平安守护网。按照“地缘相近、血缘相亲、人缘相投、习缘相通”原则,组建“参事会”,打造“智囊团”,发挥基层贤能人才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推行“三议五会”工作法,明确村级重大事项范围、民主决策程序和“五会”人员组成及推选产生办法、主要职责、协商议事基本程序,强化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内生动力。落实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乔斌)今年76岁的李老太太,本应安享晚年,却因为儿女的不断争吵导致无人赡养。近日,白银区工农路街道人民调...
白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银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