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绿水青山 守住美丽幸福 白银市改革开放40年的生态环保之路本报记者 马晓微
踏进白银这座城市,给人的第一感觉,天空很蓝、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美……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美丽城市。
四十年间,白银这座老工业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发展。
四十年间,白银以解决历史遗留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越来越多的“碧水蓝天”回归人们的视野。
四十年间,白银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在这片广袤土地播下美的种子,各具特色的美丽风景线悄然兴起。
“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好愿景,正在铜城大地上生动演绎。
白银作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与化工工业基地之一,铜产量连续18年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创造了铜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的骄人业绩。然而,这骄人业绩的背后,带来的却是严重的空气和土壤的污染。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有企业设备老化,自身积累减少,经济效益下降,环保投入不足,“三废”排放长期不能达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有时候早上一出门,漫天的白烟,能见度只有几米,加之刺鼻的气味,令群众苦不堪言,严重威胁着身体健康。空气污染外,一些冶炼及重化工企业废水从东大沟直接排放到黄河里,恶臭扑鼻不说,大量污水从耕地前的深沟流过,导致耕地逐步盐碱化。环境保护意识的滞后,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发展经济,环保先行”。白银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白银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保护环境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战略事业。此后,白银市痛下决心治理污染,在环保问题上,不论成本多大,也舍得投入。2015年以来,争取国家和省上专项资金6.2亿元,污染防治累计投入34亿元,黄河白银段水质由2015年前的3类提升到2类标准;2017年市区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等五项指标均到达国家二级标准要求,在剔除沙尘影响后,市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为85微克/立方米,连续四年持续稳定下降,比2013年下降31.5%,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7天,比2015年增加27天,优良率84.1%。
近年来,白银市按照中央和省委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严格履行生态环境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各项任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白银市始终把环保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重要日程,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生态环境质量领导责任,各行业分管领导履行职责范围内的直接领导责任,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切实将生态环保作为推进一切工作的前置条件,严禁不符合国家产业要求和环保要求的项目落地,在全社会树立了抓发展必先抓生态的鲜明导向。此外,白银市制定出台白银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改革方案、封山禁牧管理办法等20多个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政策、标准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健全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白银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按照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以解决历史遗留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近日,平川区举办“札札机杼忆当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青少年主题研学活动”,通过讲解光辉革命历史、演示纺线织布的过...
白银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白银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