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让老人生活在“22℃”

甘肃日报 2021-03-10 05:00 大字

张玉莲为服务对象洗床单。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白碌乡中山村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易思耿

爱心理发员张应湖整理理发工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白碌乡一派生机盎然。(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牛小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养儿防老,很多人都这么说。

但今年65岁的徐志宏却说,自己的观念不一样了,现在他的养老模式很新潮。

徐志宏所在的村子叫中山村,位于定西市安定区白碌乡。中山村很偏僻,爬坡越山。在去中山村采访的路上,通讯也不是很稳定,想要流畅地接一个电话,需要把车停靠下来。

进了村,记者发现,家家户户“洒”在山屲屲中。看着对面山头的老乡家近在眼前,但“望山跑死马”,想要串个门,得走半晌山路。

就是这样的一个山村,却正在进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新尝试。

居家养老服务场所有三种。第一种是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养老服务点;第二种是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养老服务点;第三种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依托旧学校、旧农房以及服务人员住所等场所设立养老服务点。这些服务场所离老人住所最远不超过15分钟路程,为老人提供最大便利,让老人的每一天都在“22℃”的最舒适状态中度过。

(一)

徐志宏从未想过,有一天,他不需要做饭就能把饭吃到嘴里。

徐志宏的老伴小时候因意外事故不幸右腿残疾,儿子徐永文在新疆工作,家务活基本是他一个人承担。

以前,和其他中山村村民一样,徐志宏家的早饭也是馍馍配罐罐茶。垫饱肚子后,去地里侍弄庄稼。忙活到上午11时许,徐志宏赶回家做他和老伴的午饭。“我大部分的午饭是一锅子面,就是白水煮面,再削个洋芋放进去。”徐志宏说,饿过肚子的人,总是吃一锅子面也吃不腻,而且自己也没有在饭菜花样上费心思。

徐志宏家的厨房很简陋。出正房向右拐,一间巴掌大的窑洞就是他每天做饭的地方。当地人说,白碌乡的山以黄土为主,所以这里几乎家家都有窑洞。

在窑洞厨房里,徐志宏用黄土盘了一个大土灶,挖了两个灶眼,各架一口铁锅。烧一锅水,15分钟左右才能沸腾。下雨天,还要冒着雨把饭菜端进屋子里。

直到2020年9月11日,对于做饭这件事,徐志宏有了选择权。

(二)

中山村于2020年9月开始设立养老服务点。

徐志宏所去的服务点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而建,为附近老年人提供基础养老服务,吃饭、洗床单被罩、理发剪指甲、体检等,都可以实现。早餐1元,午餐3元,晚餐2元。住在离这里远一点的老人,提供代办代购和定期探视、电话访问、陪同就诊等服务。

养老服务点刚成立时,并没有得到村里老人的支持和认可,相反,有不少人提出了疑虑:

——“连自己儿子都管不好的事情,这个服务点能管?”

——“作秀呢吧?比划个样子!”

——“看吧,过不了几天,这个服务点就关门了。”

面对质疑,乡、村干部三番五次开会、上门解释,劝空巢老人或留守老人来看一看、试一试。

阳光洒下来,徐志宏眯了眯眼,这位庄稼老汉一说话就露出憨厚的笑容:“去年9月初的一天,正在自家院子里干活呢,村干部进门告诉我,村上开了个养老服务点,给老人做饭,一日三餐都有。当时我寻思着‘还有这好事?做了大半辈子饭了,能有别人给做饭?两三元就能吃一顿’?转念一想,去看看吧,反正也不远。”

同村66岁的徐生存比徐志宏还需要解决做饭、吃饭的地方。

徐生存是五保户,从小聋哑。以前,帮弟弟家干农活,弟媳妇给家里人做饭时也一起把徐生存的饭做上。2020年过完年,弟媳妇去城里带孙子,徐生存的饭就没了着落。每天,不是馍馍就是泡面,凑合着吃。

去年8月底,村干部去家里找到徐生存,拉着他到养老服务点看了一圈,用手比划着告诉他,以后可以来这里吃饭。

中山村养老服务点在2020年8月装修完成,设施应有尽有。“开张”头一天,乡干部从菜铺子买来50斤白面,20斤胡麻油,40斤大米,调料和蔬菜也都置办齐全。

2020年9月11日,养老服务点成立的第一天中午,徐生存来了。可到晚饭时,他又不见了人影。村干部去家里叫他时,徐生存连连摆手,表示“不好意思”,怎么能白吃饭呢?村干部告诉他,这就是专门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建的,以后就是老人们的“家”。

那天傍晚,徐志宏过来了。他记得清清楚楚,当天的晚饭是手擀面,还炒了两道菜。“我当时一边吃一边想,‘这下好了,以后的饭就在这里吃了’。”徐志宏回忆说,吃完后,自己把老伴的那份饭带回家,老伴也连说“好吃”。

第二天,徐志宏给儿子徐永文打电话:“咱村有居家养老服务点了,以后可以在村子上吃饭了,离咱家还不远。”

“那很好啊,以后我就放心了。一顿饭多少钱?”徐永文在电话那头问。

“也就两三块。”徐志宏说。

从此,徐志宏家里“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

(三)

春寒料峭。站在中山村山头望去,太阳像手推车的车轱辘大小,把碎碎的金光披散下来,似乎稍一抬手,就能毫不费力地抓一把阳光。村子里很静,连犬吠鸡鸣也听不到几声。

“喀喀喀……”从养老服务点餐厅里传来的切菜声打破了这份平静。专门为老人做饭的张玉莲左手微弓,紧紧按压着薄厚均匀的洋芋片,右手握着的切菜刀节奏均匀地在洋芋片上“跳”过,说话间的工夫洋芋蛋就变成了洋芋丝儿。

接着,张玉莲转动液化气阀门,点火,架锅,倒油。“刺啦”一声,洋芋丝倒入油锅,香味弥漫。

一家一家的院子里冒出的炊烟和饭香,一下子让这个山间的小村庄升腾起烟火气。

徐志宏坐在养老服务点的屋外,晒着暖暖的太阳,一边吧嗒着烟,一边等着午饭。此时的中山村,时光是缓慢又柔软的。

餐厅面积不大,目测七八平方米,一进门就能看到挂在墙上的菜单:

周一——早餐:花卷、稀饭

午餐:臊子面、凉菜(1—2个)

晚餐:米饭、青椒炒肉

周二——早餐:花卷、鸡蛋

午餐:浆水面

晚餐:雀舌面、土豆丝

周三——早餐:花卷、稀饭

午餐:西红柿鸡蛋面

晚餐:盖浇面(饭)

……

菜单最下方,印有“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字样。

饭桌靠菜单墙置放,前方半米是取暖用的火炉,炉子里的火焰毕毕剥剥。饭桌旁有一台冰柜,里面放着肉。沿冰柜转角过来,支着切菜的案板。案板旁是一台电饭锅,专门蒸米饭。再往前,摆放着村里大部分人以前没见过的洗碗消毒柜。挨着窗口的是做饭用的燃气灶。设施简单,却也应有尽有,收拾得干干净净。

食材每周采购一次,基本上由白碌乡副乡长蔺志英负责,一般买上十来个西红柿,十来根大葱,五六个洋葱,洋芋、菜花、青椒等菜铺子里的新鲜蔬菜每样三四斤,再加上两盘鸡蛋。米、面、油吃完了随时买。

聊着聊着,太阳爬到了正当头,晌午到了,午饭也做好了。徐志宏灭掉手中的烟,和徐生存一起走进餐厅,坐下。

方桌上,铺着米色格子桌布。饭菜已摆好,米饭、炒土豆丝、清炒菜花、蘑菇炒肉丝。徐志宏说,味道不错,他能吃得惯。老人们一边吃饭,还可以一边拉家常。

张玉莲今年58岁,一看就是利索人。她身穿紫红色外套和黑裤子,再配一双黑皮鞋,头上一个红色蝴蝶结发卡将碎头发扎住。“在这里做饭后,感觉自己整个人攒劲了呢。”说着,张玉莲挺了挺腰身,上身微微前倾,眼眸里闪出了亮光,一下子让她的整个脸庞也亮丽起来。

张玉莲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伴已过世,儿子在白银市靖远县打工,家里只剩自己一个人,平时随便糊弄一下,就算一顿饭。在这里做饭,相当于公益性岗位工作。

在这里吃饭的几位老人,都有张玉莲的电话,谁有事不吃饭了,给她打个电话说一下就好。

张玉莲是个闲不下来的人。

每天早上到村里的一家合作社喂羊,300只羊的饲料,由张玉莲和陈俊梅两位老大姐一起喂养,差不多2个小时就完成了。

干完了合作社的活儿,张玉莲骑上自行车往养老服务点赶。进大门口,把车停在北墙边。走进餐厅,打水,洗手,洗菜,做饭。

“看着老哥们吃饭吃得香,我心里也高兴!”张玉莲对这份新工作很满意。她说能有事干,自己心情也好。

吃完饭,大家在记录本上登记好。翻开登记本,时间、服务对象姓名、内容以及服务员姓名,一目了然。

(四)

饭后,老人们有的聊聊天,有的拨弄几下服务点的乐器,有的摆上棋盘“杀”几局。大家都说,有位叫徐志远的老人是老汉中的“文艺担当”,喜欢拉二胡。

当然,养老服务点的娱乐项目不尽相同。离这家服务点半小时左右车程的定西会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养老服务点,老人们爱掀“牛九”(当地的纸牌游戏)。

不管哪个服务点,饭后的这个时候,往往是老人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静谧的山村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此时的张玉莲并没有闲下来。她把碗筷洗刷好,放进消毒柜,按下消毒键。哪位老人带来需要换洗的衣服、床单被罩,她帮忙放进服务点的洗衣机里。

洗衣粉洗、清水再过几次。床单洗完后,张玉莲双手伸进洗涤桶中,捞出床单,粗略拧几下再放进脱水桶。甩干后,张玉莲掀开盖子,取出床单,抖几下,摊开晾在晾衣绳上。

徐志宏说,这洗衣服的服务也帮了他不少忙:“以前我自己在家洗床单被罩,冬天得先烧一壶水,要么水冰凉冰凉的。手洗麻烦得很,我们也就很少洗了。”

为了让老人们更有尊严,中山村养老服务点还提供理发、剪指甲等志愿服务内容。村民张应湖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于去年1月份被聘为爱心理发员,帮他增加了一份公益性岗位的收入。为了能胜任这份工作,张应湖去年4月份还到定西市接受了培训。

“我学会了洗头,要用手指肚按摩头皮,不能用指甲去抓头皮。”张应湖说,“我为老人们理发主要是剪短就行,也不追求啥发型,理完后再洗一次头,把碎头发洗掉。”

张应湖把自己的“家伙什儿”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纸盒里。一把普通剪刀,一把用以打薄的锯齿状剪刀,一把米黄色的梳子,一个夹子,还有一个护裙。

张应湖并不了解时下最流行的发型,但他为老人理发时一点也不含糊,该有的步骤一个也不少,一般整个理发过程下来需要20分钟。

村里的几位老人对这位爱心理发员很满意。徐志宏说:“以前我们三四个月理不了一次头发,都是用剃头刀剃,找邻居帮忙,随便理一下。现在方便多了,夏天一个月一次,冬天基本上四十天左右(理一次发)。到了冬天,衣服也不经常洗。现在出门体面多了。”说着,徐志宏摘下帽子,摸摸自己的头发。

徐生存老人虽然不能通过言语表达,但每当理发员理完发后,他会为对方伸出大拇指,送去一个诚意十足的“赞”。

一个月下来,张应湖要为十几位老人理一次发,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他便上门服务。

从2019年9月开始,中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开始帮老人剪指甲,陪空巢或留守老人聊天拉家常,看到老人家里哪里需要收拾了,二话不说,挽起袖子,拿起抹布,让老人家里时时整洁。

人到老年,健康最重要。中山村村医莫负学为全村老人免费检查身体,每两周一次。小问题,村里治;大问题,早发现。对于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服务人员每天上门照顾;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服务人员每三天上门服务一次。

当然,服务人员多是老人的熟络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有公益性岗位人员,有村社干部,有本村的志愿者。一来二去,服务人员对所服务老人的需求越来越熟悉,而老人对服务人员也越来越信任。潜移默化下,中山村尊老敬老的风气也愈发浓厚,村风村貌相较以前提升了不少。

中山村的老人们和祖辈、父辈比较时,都感觉自己很幸运。那时山上连草都没有,真的是“和尚山”,一天只能吃两顿饭,白面大米简直是奢望。洗澡,更是件奢侈事,有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洗过澡。

而那些,都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

新闻推荐

一场签约背后的产业振兴谋划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毛婧雯2021年2月的最后一天,在靖远县北湾镇新坪村,菜农徐彦龙正忙着采摘黄瓜。他并不知晓,15公里之...

靖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