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那曾经贮存岁月的缸
贺永粹
厨房的一边墙下,一溜儿摆开一排黑釉大缸,分别是水缸、面缸、米缸、油缸、馍馍缸(装馍馍的)、酸菜缸、咸菜缸、腌肉缸。细小的高粱杆串成的圆形缸盖,稳稳地严严地盖住了缸内的东西。墙角则立着一个体型矮小的“条缸”,缸身的靠近底部处,开了一个小圆洞,一根木筒被镶在小洞里,滴滴答答地流出黑色的液体,被小心地盛在一色的陶瓷盆里,醋香弥漫在整个厨房。
厨房的檐下,门台上照样摆着一溜儿的黑釉或者黄釉的大缸,缸上被盖得严严实实。里面是什么东西呢?嗯,是醋糟,酱糟。农家,家家户户得自己酿醋酿酱油,谁家都少不了几个乃至十几个大缸。屋内屋外的缸,一切都井井有条,干净利落地站在一起。
这是故乡三十年前厨房里的基本状况。这些缸是农家生活的必备品,它们充当着重要的盛放器具,和碗盆砂锅一起做了农家生活的主角。清凉的井水,只配这种黑釉大缸盛装,盛放上几天,依然清凉清澈。米面油,同样被缸保持了原滋味。腌缸肉,则是农人们日常不可少的美味。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故乡最美味的食物是腌缸肉炒菜,配上砂锅做出来的柔筋筋的黄米馓饭,令人回味无穷!
记得小时候,父亲和村里的熟人一起,每年都会从外面用自行车驮回来一两个缸,添置或者替换。我们那时还不知道缸们的产地,只知道是“外面的”。后来才知道我们附近竟然有个名噪一时的“靖远陶瓷厂”,我们所有的缸、盆、碗,都来自那里!“靖远陶瓷”占据了本地乃至甘肃乃至西北人的生活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附近的人以在靖远陶瓷厂上班为荣。后来,靖远陶瓷厂完成了使命,退出了陶瓷历史的舞台。
追溯平川陶瓷历史,竟然才发现在平川境内还藏有如此深厚的一段过往,而承载这段过往的就是平川区小川村的磁窑!这在我们这些孤陋寡闻的文弱书生心里,无异于原子弹爆炸。怀着敬仰与探寻历史的心态,我多次随朋友进入磁窑沟,瞻仰磁窑遗存,缅怀磁窑历史。每次,都被她厚重的承载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唐宋元明清,民国,近代,现代,磁窑的每一寸土里都承载一段文化。如果磁窑有忆,我想,她会给我们播放一段唐宋的歌谣,或者明清的驼铃,或者,近代的车水马龙。无论哪段历史,陶瓷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器具,实用,正如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所亲历的厨房里的那一排缸。
靖远陶瓷厂在磁窑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狠狠地火了一把!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有了质的飞跃,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不再是温饱问题,对生活的享受提上了日程,而平川瓷器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逐渐从厨房里走上了大堂之上,融入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当靖远陶瓷厂完成了她的使命后,平川陇烨陶瓷应运而生。
而每次参观陇烨陶瓷,我都会在展厅的一排袖珍缸前驻足。它们是我童年生活的缩影,是那段生活的见证者承载者,我想,也是靖远陶瓷的缩影。这排袖珍缸,按照个头的大小,一字儿摆开,像极了小时候自家和邻居家里厨房的摆设。看见它们,三十多年前的烟火味自然而然地穿尘而来,霸气地占据了我的记忆,占据了我对那段生活的留恋。缸前居然还放了一把小铁锤,我拿起锤子敲打这排袖珍缸,悦耳的音乐响起。这排小缸,竟然能代表七个音谱。搜寻脑海里残存的几个歌曲的简谱,我竟然也能断断续续地敲打出一段不成熟的乐曲。这曲子,恰似那些年月简单的生活,真实而美好,充满烟火味。
陶瓷,承载生活,见证生活,从粗犷到精细,到精美,像极了我们的日子,蒸蒸日上!你家的案上,古董架上,是否也如我,摆着一件心爱的瓷器,无论来自靖远陶瓷,或者陇烨陶瓷?甚至,也有几个袖珍缸,栩栩如生地站在你的面前?那么,请让我们一起敲击,演绎一段美好的生活过往吧?
新闻推荐
宋秉棣施耀花时光流转,岁月更迭。数年的光阴,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沧海一粟,白驹过隙。但于2.12万平方公里的甘肃省白银...
靖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