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辉 大道至简尽享艺术人生
焦墨山水一焦墨山水二焦墨山水三甲骨文:有文有史亦正乐;无车无鱼归乎来.行草书法一行草书法二行草书法三行草书法四四条屏着色山水一着色山水二
■人物简介
王明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于甘肃靖远,现年60岁。斋号:一以堂。1979年入伍,1989年退出现役,先后供职甘肃省民政厅、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多次参加省市书画展出。参与策划组织1998年“军旅情29人书画展”;2009年“北岸艺术馆八人书画作品展”;2019年“甘肃省退役军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画摄影展”。有多篇散文、随笔、艺术评论见诸省内外报刊。
王明辉桌上的笔墨纸砚还有篆刻用的刀具总是摆放凌乱,不甚讲究,就像他随意不拘的性格。他遍临历代碑帖,善于脱胎变化,行书如幽人披衣敞怀信步于水边林下,篆书如苍松龙钟鹤立寒汀远别尘俗,书即其人,人即其书,十分的自然洒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绘画、篆刻也无不意趣横出,这在“名门”辈出、“大家”横空的当代也是颇为难得。
平日里,他喜欢收藏古董,正好住在隍庙附近,每日里有空便在古玩市场里穿街过市,辄用囊中三瓜两枣之钱,淘换一些无用之物,多年积累数量也颇为可观。
“我出生于靖远山区,1979年入伍驻守在中蒙边境的马鬃山边防,属于武警第一批边防战士。”当兵戍边的人生经历成就了王明辉洒脱、坚韧的性格:“驻地在戈壁滩一处清代金矿旁的白泉边上。全派出所也就十一二个人,每天的日常就是骑骆驼、放骆驼,一周巡逻一次。
“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冬天异常寒冷,没水、没车、没电话,离得最近的是一两户来冬季牧场的牧民。”回忆起当年的生活,王明辉语气中却没有丝毫的苦涩,有的只是平淡、坚定:“遇到大雪封山,一切都要靠自己。那会只有一辆送水车,两周送一次水,顺便带着信件和报纸,但每年10月以后就进不了山了。最长的一次两个月没送水,我们每天每人背着麻袋外出收梭梭下边的雪、化雪。经历过那样的边防生活之后,无论遇上什么困难我都不怕了。”
“我现在已经迈过了人生的60岁,但是自小对水的渴望依旧浓郁,那不是多水的地方的人可以理解的。”他感慨地说:“其实,小时候我就知道有黄河,可黄河离我家还有几十公里。我们那地方靠天吃饭,喝的是窖水。一旦自家没水,除非是最亲的亲戚家里才能要来水。”
驻防期间,有一次王明辉在西果园集训,借着机会便邀了要好的几人专程请了假,一大早跑去看了黄河:“那时心里头真是感慨,兰州这地方简直太好了,有这么大的水。在山西上军校时,我又专门去晋陕交界处的风陵渡看了黄河,至今仍记得那种宏伟、浩荡的感觉。”
从驻守边防时起,王明辉就开始练习写毛笔字,每天都写,虽未拜师,却也坚持了40年。上世纪90年代,看过了黄宾虹的画展之后,他认为其中蕴含着真正的中国画精髓,遂开始琢磨以黄宾虹的笔法作画,“山在心中,水出眼外”,而今也赢得了业内认识的交口称赞。
闲暇时,王明辉喜欢钻研甲骨文、写杂记、研习书画,号“以堂”,取“一以贯之”之意。从有微博起,他便坚持每天写一条,每天140个字,已写了4830多条。此外,他还计划退休后走遍甘肃所有的县,到一个县写一个县,以笔记体记录民间故事。
“明辉大我几岁,是兄长,我们交往已近三十年了。”甘肃诗人古马与王明辉相交已久,言语之中流露出二人深厚的感情:“他主要的爱好是书法,他临贴肯下功夫,常用铅笔双钩默记。他记忆力也好,记住了许多甲骨文的写法,提起毛笔就能写出完整的章句。很早的时候,明辉给我刻过一幅印章,铁线甲骨,到现在我一直还用,在赠送朋友的诗集上多盖此章。”
1991年,古马从大学调到省直厅局政策研究室工作,王明辉是早他两年转业来的。政研室总共七、八个人,他们俩主要工作是编杂志。杂志是月刊,刊登有关工作的理论文章,经验做法,通讯报道什么的。二人工作各有侧重,王明辉负责美术编辑,也编文字稿,还联系印刷,古马主要看稿,编稿。
“我和明辉脾气相投,能说在一起,玩在一起。”回忆起昔日的时光,古马也是颇为怀念:“我写了诗给他看,他从来都是读得认真,能读进去,绝不敷衍。前年他用毛笔抄写了我近400行的长诗《大河源》,抄在一册页上送给我,用敦煌写经的字体抄的,核桃大小的字儿,散淡妙曼。他说抄了三遍,不满意,以后再抄,满意了再送我。他和我初识就鼓励我练习书法,给我找了许多碑贴,指导我练习,可惜我没有坚持下来。我内心里其实很渴望能写得一手好字,一手好毛笔字。汉字是汉人的脸面,汉字最好能用毛笔书写,才有感觉。”
王明辉是个十分有趣好玩的人,工作之余的大多数时间都会和古马在一起。有时打打斯诺克,曾有一两年时间经常抽空跑到体育馆里一泡泡几个小时,俩人比赛,打得热火朝天,都不服输。
“那时,我们还会结伴去广武门后街的茶园子看秦腔,看高兴了,往台上扔大红被面子捧角儿,扔一个被面子十元钱。那时,我们工资都四、五百块钱,都互相提醒再高兴也不能扔多了,最多四五个就打住。”听得出,古马的回忆里对王明辉的印象是极其深刻和生动的,一幕幕的鲜活场景被娓娓道来仿若昨日。
从1989年转业到甘肃省民政厅后,王明辉在兰州生活了整整30年。别人去黄河边游玩、拍照,王明辉却最喜欢冬天下雪时去黄河边,找驻防时穿着大头皮鞋在雪中行走的感觉。
那时,王明辉总是穿着一件粗布夹克,裤腿上带许多兜兜的牛仔裤。他还是在单位上最早用摩托罗拉BB机的,属于特立独行有些另类的那种人。除了完成必要的工作,王明辉大量的时间就是读书。
平日里,他总会约着古马一起跑书店,买成套成套的历史书,明清人的笔记,搜罗自已感兴趣的读物。王明辉还买了《鲁迅全集》,买书他一向舍得花钱,大手大脚。在那个年代,二人诗酒相伴、意气奋发、无忧无虑。
1999年机构改革,王明辉被调整到办公室搞信息,不久他就自愿报名去了下属事业单位。
“那时候,并没有考虑公务员的身份问题,只是希望能够得到一些相对的自由。”王明辉坦言:“到下属事业单位大小当个负责人,毕竟管束的人就少些,这样我可以工作和爱好兼顾,多安排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何乐而不为之。”
“明辉曾给自己刻了一枚印章:糙人。明辉的画、字、文章自是别有风貌,糙,当然是一种风貌。”诗人阳飏对王明辉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有一阵子,我感觉写字画画倒像是成了他的副业,他那一篇篇妙不可言,让人读了几乎喷饭的短文,类若崇简尚韵的古代小品文,《鬼捉》《三寸金莲》《李鞭杆》《七舅爷》《狼舔水》《曹正经》……文章中一个个他的家乡人物,绝对有魏晋风度。其实,按我的评价就是野狐禅文字,让人喜欢。”
他说:“明辉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所谓‘强抱篆隶作狂草’,形成了他富有金石味,粗放雄强,刚中有柔的绘画风格。我知道,如果没有书法、篆刻的功力,断然不会有明辉现在绘画的气象。”
的确,王明辉山水画的笔墨,都源于他对篆刻、书法、诗词、民间戏曲等诸方面的学养功底和独特认识,他让笔墨传达出自己意念中的山水自然,创造出独具面貌的笔墨。因为,山水画是中国人的理想世界,人一生不停跋涉的精神和心灵,可以在山水中停下脚步。山水中所蕴藏的自然的力量,有着一种不容亵渎的美。
那一幅幅作品中,焦墨、泼墨、宿墨……任意纵横挥洒,有些笔墨涩而浓重,画面上黝黑的山峰,甚至给人梦幻一样迷离恍惚的感觉。浓墨之中,山林屋舍幽寂,彷佛他正一人独行于木桥上,画面呈现出浑朴苍茫的美,具有一种高古的金石气韵。
在艺术的道路上,有人步行,有人善跑,当然,还有不少人迫不及待的想飞。王明辉则明显属于喜欢四处溜达,他走走停停,最高兴的也许就是在一棵宋代的树下,画一峰唐代的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靖远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王煜明)为确保支持疫情防控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让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切身感...
靖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