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 南方

宜宾晚报 2019-12-29 23:51 大字

生活中的劳作,是最平常的事情,于我而言,却常常牵念出谜一样的故事。

这本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在今日中国最有名的一个地方,有男孩儿也有女孩儿,其中的女孩儿之谜,最让人着迷。可能这源自童年的记忆和后来的追寻。

小时候,家里的保姆叫王嫂,王嫂是父亲母亲对她的尊称,我们孩子也就跟着这么喊,没大没小的。奶奶时不时就与王嫂争吵,王嫂午休,奶奶就敲人家床板,催着人家做家务。我至今记得奶奶的理由,“气力是奴才死了再来”,意思是劳作并不累人,理应无止无休。王嫂不识闲,奶奶也不清闲,奶奶的房间里,“永远”比其他房间要洁净,纤尘不染。我长大后,琢磨她们争吵的是是非非,难以评判奶奶与王嫂争吵的是非,只能作为故事之谜,常常想、常常猜。

我的母亲,也很能干,与父亲结婚后,离开山西老家,到重庆、上海谋生,后来在北京定居,每逢休息日,就操持家务,尤其做得一手好菜,北味南风,我就常常站在旁边,先尝上一口,连挑剔的奶奶也没数落过这个儿媳。对职业劳作,更是兢兢业业,她原来在中央级的一个机构工作,后来支援北京普及教育,到一个区中心小学做教师。母亲的离世,是在工作岗位上,上午上了两节课,到教研室休息时,坐下就起不来了,送到医院,确诊脑溢血不治,仅58岁。我不忍心嗔怪母亲,您为什么要那么过度操劳?让我们过早失去了最亲近的人。

母亲离开很多年后,我见到了旧邻李大妈,脑海中老是幻化出母亲的影子,便每年都去看望李大妈。小时候,李大爷患骨癌,划破夜空的呻吟和长嘶,至今难忘。他终究还是因病故去,把5个孩子留给了李大妈。因不敷房租,他们全家离开了我们的院落。几十年后见到李大妈,年轻时的美貌和风韵犹在,孩子们全部长成,两个留京城,两个去上海,一个奔德国。老人家还写了三万余字的回忆录,引得我与李大妈叨咕,想弄清楚老人家的生命历程。她出生在哈尔滨一个商户,与李大爷成婚后,到津京创业,李大爷与人办起造纸厂,公私合营时属资方代理,身后留下有限的定息,为养家李大妈就打起了零工,打字、誊写、代课,逐步转正为小学教师。其中,典当度日、不断搬家、病魔缠身、孩子离城、难忘学生……让人不忍卒读。李大妈95岁时,安详离世,我写了挽词———

父执有人瑞

母慈称长辈

造化再弄人

藏秀韵不坠

李大妈说过,写回忆就是要弄明白,自己这一辈子是个什么样子?结论为:“我努力了,孩子们长成了,我知足了。”我还一直想问问,您老的美貌和风韵近百年而不衰,一定是有什么秘籍?却没来得及问,又让我常常追忆、常常猜想,感叹自己的母亲,怎么没有像李大妈呢?

上述长辈们的资料,因为没有口述记录,或者记录不完整,就留下了遗憾,即便常常追忆、常常猜想,也难以补救。

不过,后来由于职业的原因,我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积累了大量完整的口述资料,大连的船坞、兖州的煤井、南汇的作坊、莆田的流水线、萧山的沙地、石门的矿石场、泊头的铸铁炉、靖远的矿坑、东莞的夜店、天河的城中村……所涉幅员广布东西南北,我见到了种种难以数计的生活和劳作。

而这是不同时代的生活和劳作,所见所闻,犹如转动的万花筒,有光怪陆离,也有敦厚平实,大多可以坐下来、慢慢问、细细谈,还可以回访、追问、争辩,大大减少了猜测、臆想,经年累月,故事就常常跳出来叨扰,我就有了文学书写的愿望,几度寒暑,就有了这本小说。

这本小说聚焦于国之南方———经济特区的生活和劳作,叙说的是春天的故事,有春心萌动,也有雾锁春愁;有花红柳绿,也有绿肥红瘦。最早进入那里的女孩儿,自海内外四面八方而来,实为沿着祖辈的足迹,苦辣酸甜都要品尝。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进入新世纪,又育下了儿女。当然,这些女孩儿就是小说里的主角,柔软如水,柔韧如藤,讲述她们的故事,揭开她们的谜底,见证青春与成长。

———本文为冯同庆著、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南方 南方》自序

内容介绍

该书为描写特区第一代打工儿女的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作者巧妙绘制了一幅中国乡土社会的风貌地图,各地乡俗、风土人情贯穿全书,读之颇有大智慧在民间之感。书中各种典故、传说信手拈来,可见作者30年来对于特区打工者的观察之深入。

新闻推荐

进入冬季以来,国网靖远县供电公司的服

进入冬季以来,国网靖远县供电公司的服务人员经常到北湾镇岷漳移民搬迁点,帮助贫困户解决大棚种植用电难题并提供技术指导服...

靖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靖远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