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孝媳”“贤婿”尽心养老传佳话本报记者 张萍 文/图
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但幸福的家庭只有一种。对于居住在白银市白银区强湾乡86岁的强生蔷老人和居住在白银市靖远县北湾镇89岁的张树兰老人来说,“幸福”就是他们各自有个敬老孝老的好儿媳和好女婿。
15年来,生活在白银市区里的马玉珍为照顾喜欢独居在乡下的公公强生蔷,每日往返于城乡之间,毫无怨言;而靖远县年过半百的赵天双则从结婚开始一直陪伴在岳母张树兰的身旁,帮助妻子照顾老人长达30多年,无怨无悔。
每当说起马玉珍和赵天双,这两人敬老养老的孝行,不仅在当地成为美谈,而且也为“养儿养女能防老”的传统说法做出了注脚。
好儿媳往返城乡侍奉独居公公
“现在虽已入秋,但白银的天气还挺闷热的,每天回来我都要给老爷子烫烫脚,这样老人走路也感觉舒服。”近日,记者在白银区强湾乡强生蔷老人的家中,看到了一个好儿媳马玉珍照顾公公的暖心一幕。
给老人买菜做饭、端水洗脚、洗头洗背、理发修脚……从2004年婆婆去世后,诸如这样的事情马玉珍已经坚持做了15年。“冬天我们把老人接到市里去住还好些,但每年一到清明节,我公公就坚持要回家乡强湾的老宅居住。用他的话说,住在老宅子不用上下楼,舒心。”
由于孩子还小,上学也需要人照料,而丈夫又经常在外忙于生计。因此,在工作之余,白银市区到强湾乡十四五公里的路程,马玉珍一直坚持跑。
强生蔷老人生有三女一儿,女儿都已嫁人。说起儿媳马玉珍,老人的幸福感溢于言表。老人告诉记者,在老伴患癌症住院期间,儿媳马玉珍每天辗转单位、家和医院之间,白天给婆婆擦洗身子、洗脸、端屎接尿,晚上又是陪床陪聊……把婆婆照顾得无微不至。婆婆临终前给儿子强科涛说:“你一定要好好对待玉珍。”直到今天,一想起婆婆的这句话,马玉珍就会感动得热泪盈眶。
“老人的心态就像孩子一样,你得顺着他的意‘哄’。”马玉珍说。猪蹄子、猪头肉……凡是老人想吃的,马玉珍都会从市区买。老人喜欢吃软一点的糁饭,马玉珍就做给他吃;老人衣服脏了,马玉珍就帮着及时换洗;老人头发长了,马玉珍就亲自动手帮着修理。对于儿媳妇的表现,强生蔷老人竖起大拇指笑着说:“这叫作‘好人就在身边’。”
妻子的孝行,也令丈夫强科涛十分感动:“我这个当儿子没做到的,她做到了。”
好女婿甘赘妻门孝养患病岳母
时至今日,白银市靖远县北湾镇北湾村的李明芬也十分坚定地认为,自己这辈子是选对了夫婿嫁对了郎。从1986年10月结婚以后,丈夫赵天双陪着自己在北湾村的母亲家里住了15年,照料患病岳母的同时帮着撑起了一个家,在2000年搬到位于古城村的新家以后,丈夫更是责无旁贷地将年事渐高的岳母一起接了过来,继续照料了19年。
“我老公到我们家里这几十年,对待我母亲真得挺好的,平时给做饭、端饭、买药,冬天还要煨炕、烧火等,从来没有给过我脸色看,也从未顶撞过老人。”说起赵天双,妻子李明芬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据悉,李明芬姊妹五人,待大姐、二姐出嫁后,排行老三的李明芬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结婚“标准”,那就是丈夫必须将户口迁入妻家,必须共同为老母亲养老送终。李明芬的两条“标准”,没难住邻村古城村小伙子赵天双的追求步伐。尽管遭到大多数亲属的反对,但在老父亲的支持下,同为排行老三的赵天双带着买来的一些面粉和清油上门见面了。
“在农村,我的这种行为就是‘倒插门’,很招人非议的。”赵天双回忆说。尽管看到妻子家缺粮少油,赵天双对李明芬还是对上了眼。1986年10月,赵天双如约将户口迁入了妻家,二人成了婚。随后几年,在丈夫的帮助下,家境好转不少,两个妹妹也先后出嫁。
赵天双不仅对岳母一直孝敬有加,买药看病从不吝啬,而且对两个妻妹也十分照顾。“1989年,他在刘川工程看泵房,一月就挣90元钱,可我小妹说要学裁缝,学费需要45元,他二话不说就给了。”李明芬至今回忆起来都十分感动。更让她感动的是,不论丈夫多忙,每年清明节的时候,丈夫总要亲自陪着她一起去山里给父亲上坟,30多年来从未间断。
“说实话,现在在农村,像我妹夫赵天双这样一直坚持照顾老岳母的男人也是很少见到,尤其还相处得这么和谐更是少见。”李明芬在兰州的一位堂哥这样称赞。“既然生活在同一个家里,照顾老人就需要我们共同承担。我分担的多一点,她们姐妹就能少承担一点。”赵天双说。
图为马玉珍为公公强生蔷洗脚。
新闻推荐
街上再无货郎担,还能到哪买麻籽? 拼多多把天水麻籽“拼”到全国各地
拼多多上的甘肃麻籽(网页截图)迪好农食品旗舰店页面(网页截图)还记得小时候走街串巷的货郎担吗?一副扁担,不但有各种百货,还有馋...
靖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