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门探幽三角城

白银晚报 2019-08-27 14:42 大字

●王承栋

按门,指按门岘,位于白银市平川区水泉乡与靖远县石门乡的接壤处。具体位置是石门乡按门岘村三角城社南,水泉镇砂流水村之北500多米处的甲盔山下,东西两沙河夹峙的二阶台地上。

第一次寻访按门岘三角城,是在2014年初。当时,会州文史研究会的朋友们,前往石门探寻索桥渡,路过按门岘三角城,顺道经过,随意观看,匆匆浏览,前后驻足尚不够一个小时。因为当时计划重点不在此,加之没有提前做功课,仅仅站在北面的瓮城遗址上,大致扫视一圈,只觉得此地很神秘,留待后考,就舍弃而去。后来为了写作《丝绸古道访索桥》,虽查阅了一些资料,还是粗略,知之甚少,故而在文中稍有提记。

清康熙《重纂靖远卫志》卷之一礼部“山川”篇有载:“尖山,在北一百三十里。孤峰高峻,人迹罕到,岩壑多泉,丛林茂树,时有岚气阴霭,即为雨候。下有三角古城,内有水池映月。人每陟巅眺望,则锁黄川、芦塘湖及卫城诸村堡,举在目中矣。”

《秦边纪略》记载:“庄、凉、甘、肃而往河东,自镇远、索桥外更无他途也。桥非大道,盖宁夏、固原往河西之捷径耳。然西安商旅亦有不由兰州往河西,而取道靖虏以渡索桥者,路捷三日也。”其中所说“取道靖虏以渡索桥”的地方就在石门乡索桥渡。

有说,按门应当写作“闇门”,词语解释隐蔽的门。岘,当地人一般称为豁岘,指两山相对的断崖口,这种地理位置往往是翻山越岭的捷径,因此自然成为险要。按门岘三角城,正是依上述丝路古道旁山中的泉水而建,成为古道要塞咽喉之地。当然也不排除作为古代商旅、军事水草重要补给驿站,因此,是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古代城池的重要实物例证。

按门岘三角城地势险要,背山临川。古城的地理坐标为:北面最高处北纬36°57′40″,东经104°33′37″,海拔2309米;西面临近砂河处北纬36°57′35″,东经104°33′17″,海拔2265米;南面最低处北纬36°57′35″,东经104°33′17″,海拔2265米。其东北面背靠高大巍峨的甲盔山,西面扼守前往索桥渡、荒草关的必经之地按门岘,进可攻,退可守,作为咽喉要道,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2018年冬,在与会州文史研究会的朋友们寻访三滩劈佛寺时,顺道探寻三滩三角城,返回后心犹未尽,大家提议,将古会州的三个三角城,包括三滩,磨子沟,按门岘一同研究,或许更有味儿,一呼而百应,于是相约在2019年初春时寻访。

2019年正月初三,来自白银、靖远、平川、海原的文史研究会成员在三滩汇合后,先探寻三滩古城堡,简单的午饭后,再奔按门岘,打算全面探寻周围布局,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和2014年探寻索桥渡时相比,这次前往按门岘的道路早已不是先前的砂石搓板路,车行在新修不久的水泥路上,很快接近三角城。我们在距离古城还有500多米时,就停车步行,计划从南往北前往,考察古城遗址。

尽管提前做了功课预习,一路上,各位朋友也互相议论,互相学习,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我们到达古城南墙根时,其沧桑中难掩的恢宏气势,仍然让笔者有说不出的震撼。

古城依山势而建,由东北向西南缓向侧斜,整体形状大致为三角形,因此习惯命名为按门岘三角城。其东面城墙借用自然的山体修筑,大致呈西北东南方向,现场已经很难发现,但借助谷歌地图依然可以辨认;南面主要是人工夯筑的城墙,部分也借用自然的山体修筑,大致为东北西南方向;西边受到砂河季节性流水的冲刷,加之修路时的破坏,如今已很难找见墙体,只有借助谷歌地图隐约可见痕迹残存。

有网络资料显示,古城“城址外观呈三角形,西、北面直列夯筑,其余两面依山势弧曲连接而成,周长1145米。城墙黄土夹砂夯筑,夯层厚度10-17厘米,夯层整齐,杵眼紧密清晰。残高1.5—4米不等,残宽9米,其中东南墙为弧形长约523米,北墙长215米,西墙残长74米,北墙近西侧设有瓮城,块石垒砌,北门随瓮城城墙向东开。”

我们依照史料中记载,结合实际地势,顺着南面清晰可辨的古城壕(自然的山水沟)前行,没走几十米,就是一处坍塌的豁口。这是一处古城墙墙体的断裂口,因为墙体的断裂,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城墙的夯筑情况。这段城墙就地取材,由一层砂石加一层黄土夯筑而成,夯筑层大约在17厘米左右,工程质量很是过关,墙体极为结实。因为材料的性质,加上历经时间的磨砺,主要部分已经石化为一体,和玉门关外的汉长城颇有些相似之处。

从豁口进入城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大片的冰滩,也是顺势而结,显然是长期流动的水面,经冰冻而成。难道,这里的冬季尚有流水不成?顺着冰滩往上找,果然发现古城内有泉水源头,而且还是自流泉!我们到达的时间,时值寒冬,白天的气温接近零度,但泉水仍然流淌不息,这在干旱的西北之地,实为罕见。同行的林漫捧鞠试饮,感觉略有咸味,清爽可口,也算绝佳。笔者肯定,这里的自流冰滩,正是《康熙靖远卫志》所谓的“水池映月”!只是我们所到达的时间为冬季,且在白天,不能欣赏古书记载的美景。

结合史料记载,辅以谷歌地图得知,这里正是靖远平川交界处甲盔山之下。尖山与甲盔山同属哈思山脉,两者相距不远。甲盔山主峰海拔接近2900米,东北遥望雪山古寺,西北毗邻荒草关。据说因山体酷似将军的铠甲头盔而命名。甲盔山顶有半年时间积雪难化,山下常年流水,漫山的野枸杞、爬地柏等灌木紧密爬在地上,山阴处松柏的长青,可谓高山耸翠,钟灵毓秀,与古志记载完全吻合。

沿着羊肠小道攀登上东面的山梁,眼前之景顿时令人更为慨叹。原来在山顶之上,并非尖脊,而是一片平旷之地。其东西宽约二十米,南北长约百米,呈三层阶梯状分布,显然为人工所致。这里虽不见屋舍俨然,但残砖断瓦,俯拾即是。现实中,不仅水往低处流,真实砖瓦也不可能向高处走,因此,大家纷纷推测,此处先前必然是有大量的建筑,而且绝非临时的草屋,乃是有砖瓦装饰的正规建筑。如此说来,很有可能级别不低的军事长官常住在此,或者说,有重要的军事部门安排在此。

登临此处,突然明白,按门岘三角城选择之妙。此地既为咽喉要道,又有水源可供,因此,筑城扼守,绝非一时之谋,必为长久之计。这一点,从城墙精细的夯筑也可断定。但距离荒草关防守之地不足十里,地方志中却无明代增筑使用的任何记录,值得人深思。

踏着山顶的平台再往北面的山梁前进,即可到达一处高台,此台为黄土堆积的小山丘。爬上小山丘,发现突然之间出现一个断崖式的豁口,让人无法前行。宽度大约在二十米左右的豁口,切断了本来相连的山梁,很显然,绝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人工所为。

回头仔细观察,猛然醒悟,刚刚爬上的小山丘,也是人工所为,而且应该是一座小型的烽火台!再看这一片山梁上的小平台,四周竟然均为悬崖峭壁,巧妙地构筑成一座易守难攻的小城堡,在整个三角城中,变为城中城,显然是有意为之的防戍点。

沿一条可供一人攀援的小道走下断崖,才发现山梁上仅见一线的豁口地,面积并不小,远超过二十米。在北面向阳处的山崖下,还残存一座庭园遗址,其墙体也很结实,绝非普通的农家小院。而依照其残破的程度和建筑形式,应该在百年左右,或者更久远,具体年代尚不得而知。

南面背阴的断崖上,距离地平面有两米之高处,还有两孔窑洞,入其内,只见有较长的生活痕迹遗存,其年代虽不可考,但根据烟熏的程度推测,肯定是早于庭院建筑。笔者甚至猜想,它们的年龄,应当与三角古城不相上下,甚至,就是古城夯筑之前的避风挡雨之所。

再朝着北面爬上山梁,继续沿着山脊前行,可见脊梁上竟然还有不少块状的梯田,开荒整理的痕迹很是明显,其中的水渠也隐约可见。笔者臆想,难不成,此地先前曾灌溉耕种不成?早已来过此地的清风兄、燧人兄、伯爵兄都说前面的山腰有古代的引水渠,一直引大山深处的水源之地到此。于是,笔者决定一探究竟。顺着半山寻找,的确有一条隐隐约约的道路,仔细发现,果真是一条水渠,蜿蜒盘绕在山腰之上。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笔者协同莫语,长河一行三人沿着水渠向高山深处探幽寻源。这是一条古老的水渠,依山势盘绕在半山腰之间,类似于开路方式挖掘。因山多石少土,渠道基本用砂石铺垫,有转弯处,或断带处,先用黄土夯筑,再用石片帮衬衔接,既显得实用,又颇具艺术性,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的勤劳与吃苦,聪明与才智。

缘渠而进,渐闻水流声,不绝如缕。此时虽为冬季,但因为这里已经远离公路,又无鸟兽人影,加之山涧落差较大,远见水流冰冻,仿佛一条条小瀑布,化用古诗,正可谓“人语山更静,水流涧愈幽。”

虽然有隐约水声,但观其源地,却在另一山沟,而水渠似乎不可能完成接引,难道古人会在山梁开洞,还有别的方法呢?正在疑惑时,大漠长河在前面大声地喊:快来,这儿有一段古代的水泥引水渠。于是我们后行者赶紧攀爬,绕过一条山沟,令人吃惊的景象又出现了。原来,古人在山梁上开了一个豁口,让水渠从中间通过。因为这段山势陡峭,水渠也用了不少碎石、白灰、细沙,类似现代的水泥混凝土。虽然如此,但笔者怀疑,也有可能为近代村民所为,后来遗弃,被当地文史爱好者误为古遗址。这一点,也得到文史研究会国柱兄的认可。

再看山梁断开处的豁口,恰在两道沟壑的交接点,靠近沟岔的一面山梁,一块巨大独石孑然独立,似乎天外飞石,悬在山梁之上。尽管下有些许小石头支撑,却似乎随时都会滚落,令人望之生畏。走到近前,却也稳如泰山,岿然不动,实为壮观。大自然的神奇,人工力量的伟大,在这里,真正得到完美的结合。

突然想到,甲盔山下的三角古城,不仅仅因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也不仅仅因为这里有水源的供给,或许还有某种神秘意念的作用,借“甲盔”这名称护佑城堡坚不可摧,固若金汤?

三角城南平台有文物保护碑一座,上刻“靖远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按门岘三角城遗址,靖远县人民政府,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八日公布”字样。背面刻有“时代:明代;类型:古城址;价值:丝绸之路古代城池的重要实物例证”字样。我们没有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想来,还有更多的历史故事,等待着后人的进一步考证。

一般认为,按门岘三角城为明代所筑,但从保护碑附近发现几块残存的瓦片,以及城顶砖瓦类来看,和磨子沟三角城颇为相似,有宋夏的味道。况且,明代防备蒙古军踏冰过河,应该在荒草关之北,如果建在此处,蒙古军自上而攻,势如破竹,何以把守?而西夏防守宋军自南向北,似乎更为科学。

先秦兄认为“以隆庆五年建永安堡和修复裴家川长城为限,这之前明代的防御在分水岭以东,所以我认为明代肯定是利用了地势,取水诸多便利的三角城的。”林漫兄也认为“两侧的城墙夯层不一,对于有些小的建筑活动,不一定记录,海原更多类似的城堡都找不出出处。”“从两头城墙的修筑方式和夯层来判断,此城应该筑建于宋夏时期,也不排除更早,但是明代维修利用是铁定的!”国柱兄甚至认为“此城可能是宋人张安泰碑文中提到的马练贼城(西夏城),亦为御宋之要隘。”

再依据会州文史研究会伯爵兄等人的观点,三滩三角城,也曾经该为西夏所用。如果这一点成立的话,那么,古会州大地上,岂不是大三角,套了小三角吗?这也是本次寻访的目的之一。

综上,笔者妄断,按门岘三角城应为宋夏城堡,或者更早,较为合理。或者,曾为荒草城堡的重要后方基地。为此,笔者偕同清风兄、林漫兄寻访海原大地的宋夏三角城,力图为此佐证,颇有收获,详细说明。留待后叙。

历史的风云,转眼之间转变,总有人捉摸不透处,恰如按门岘三角城,其神秘莫测,值得再探寻。

栏目主持人:万全琳

投稿邮箱:wql3688929@sina.com

咨询热线:15193025135

铜城

夜话

新闻推荐

平川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一起6人涉恶势力犯罪案件

本报讯(记者马晓微)8月13日,平川区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审理一起6人涉恶势力犯罪案件。该案为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定平川区...

靖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靖远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