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明·西安文脉工程”艺术名家荟萃系列 艺术指导:文脉艺术工程总监 王犇 创作故事 丝路烽燧 千年商旅文脉的守护者 罗春波

华商报 2019-03-31 02:32 大字

>>画家其人

罗春波,别署“一舟”,斋号“十七庐”“东山房”,甘肃省靖远县人,青年山水画家。西安美术学院山水专业硕士毕业,师从著名画家、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陈国勇先生。

现为西安中国画院专职画家、创评部主任,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美协理事,西安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大学中国西部书画研究院研究员。

作为专业画家来说,主题性创作是艺术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山水画家来说,如何找到一个紧扣时代脉搏、表现时代精神、表达画家对于时代理解的方式,这不是如何描绘自然山水这样简单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画家直面现实,需要大量的创作实践。幸运的是,西安文脉创作工程第三期的《丝路烽燧》这个题材为我提供了一个实践、探索的机会。

对于我来说,画丝路、画烽燧,还不是应景、应制之作,而是长久以来的一种情怀使然。我从小生长在甘肃,家乡的小县城就在古丝路中线的一个小结点上。我喜欢历史故事,喜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宏大与开阔。

在接这个创作任务之前,因为导师陈国勇先生要进行有关库车、和田丝路题材的主题创作,2016、2017年我曾两次赴南疆采风,除了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所震撼,也对这片土地千年以来风云变幻所留下的历史遗迹所感动。我觉得,作为古代丝路的重要部分和中外融合交流的主要区域,新疆不仅是我们版图上一片广袤的土地,更是中华民族宏大历史的重要承载者。这条丝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交流与融合之路,而且用千年的存在串起了我们今天的大国格局和脉络。

第一次到库车,我就被克孜尔尕哈烽燧的图片所吸引,那是跨越千年的站立,是以一种擎天的勇气巍然屹立和坚守。我很想去见识一下这个穿越历史的遗物,可惜当时时间紧张未能成行。真正见到它,已是2018年,那是我第三次来库车。这次与烽燧的见面是之前就在心里预约好的,是因为《丝路烽燧》这个课题,我早已在心中构思了无数次。这座烽燧在库车县西北十余公里的却勒塔格山南麓盐水沟沟口的冲击台地上,称为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尕哈是维吾尔语红色哨卡的意思,这里是西出玉门关后通往古龟兹、疏勒及乌孙的交通要道,四周开阔的地形增加了它的军事警戒功能。烽燧的顶端保存下来不少木结构遗迹,大多平铺在顶部,也有少量立柱,或许过去上面曾有一座望楼。烽燧前面视线开阔,过去盐水沟和形成的谷地大约是一条重要通道,烽燧的背后可以遥望古龟兹。

我觉得丝路其实不是一条单薄的路,而是一个极具包容性和韧性的网络。而丝路上的一座座烽燧,就是对这个中西交流融合通道的守护。当我看到克孜尔尕哈烽燧时,就被这座历史的遗迹所震撼。我立刻意识到,这就是自己心中烽燧的最好形象代表,它就是守护这条丝路的无数个“哨兵”的代表,屹立千年不曾倒下。于是,我推翻了原来对《丝路烽燧》的草稿设计,重新以南疆地质风貌为背景,以克孜尔尕哈烽燧为主要形象,创作出来这幅我心目中的《丝路烽燧》。

>>艺术感悟

真与幻之间

罗春波

明代书画大宗师董其昌论山水,有名句:“以自然之蹊迳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提出了他对现实山水和山水画关系的思考。山水画从一开始就是自然主义的,同时更是理想主义的。进入到现代以来的中国画,时常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纠结、打转。

我觉得,笔墨就是山水画修炼千年而出的理想。然而,笔墨究竟是什么?是一种技术吗?我想,不要把古人看低了,即使是以禅论画的董其昌所谈的笔墨,究竟也还是一种境界。笔墨是一场大梦,是中国艺术为世人营造的一场大梦,可以无比虚幻,也可以无比真实。

心理学家常常说要询问你的梦境,那里有你潜意识深处触及灵魂的真相。或许,现实是最大的幻术,而直达人心的艺术,却因此而无比真实。

新闻推荐

打造帮扶体系 做强服务品牌 靖远县总同步推进建站建家

本报讯(记者康劲通讯员白家华)“正是借助县区工会改革的东风,职工服务中心从深巷小院搬到沿街铺面。”站在县总工会职工服务...

靖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