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贵宦绩纪略本报记者 马晓东 文/图

白银日报 2018-11-15 09:06 大字

明朝立国近70年的正统二年(1437年),为了加强对西部边地的守御,朝廷在今靖远地设置了靖虏卫。在靖虏卫早期的开发经营中,有一位边将名垂青史,他不是以军功著称于世,而是以民事造福乡梓,这位边将,就是至今为当地人传颂的房贵。

修筑卫城,守护家园

康熙《靖远卫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平定陇西郡县,三年并保川省,会州空其地于河上,于州之南置今会宁县,于迭烈逊设巡检司戍防,时河南(应为河北)犹有元遗孽潜伏林莽,乘间窃发扰攘边境。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总兵陈怀奉命收捕,宣德十年(1435年)复犯甘宁,阿台率轻骑自老龙湾踏冰渡河入寇,由陡山出境,迭烈逊巡检司苏镛申报陕西都御史陈镒、都督郑铭,请设兵填实边隅,以便拒守,奏可。正统二年(1437年)命都指挥房贵同布政参司戴弁,按察佥司傅吉,督粮户部主事苏震,相地得古会州旧址,修筑城池,置靖虏卫,领千户所五,百户五十,置九堡为所辖,属陕西都司。”

这段史料,详细记录了靖虏卫设立的背景及过程。靖远地处十字路口,往北可以通往宁夏,由此可达蒙古高原;往南则直通青海;东进则能抵达平凉,通往关中;西行则是通往河西走廊的捷径。自古这里战火不断。明初,靖远一带防务单薄,仅仅在今平川区(曾属靖远管辖)的黄河边设立迭烈逊巡检司,以管理地方,防备蒙古骑兵南下。一到冬季,黄河封冻之时,靖远一带的河防形势就岌岌可危。严峻的形势,迫使明政府在此分兵防守。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在今靖远地设立靖虏卫,调房贵负责修筑靖虏卫城。

这里,我们先了解一下明代的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又称卫所制,是明朝最主要的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创立。它既是一种军事制度,也是一种行政管理组织制度,是军政合一的一种制度,类似于今天的建设兵团。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全国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一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调发从征,无事则还归卫所。

卫所制度建立后,又实行了与之相辅的其他制度,主要有军户世袭制度和屯田制度。卫所军户实行严格的世袭制度,它是卫所人员的保障制度。户籍不同,隶属关系亦有别。民籍隶属户部等行政系统,军籍隶属都督府等军事系统,军民互不统属。卫所军的身份一旦确立,除非有特别规定,世代为军。卫所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屯田制度。明代屯田分军屯、民屯和商屯,其中以军屯影响最大。腹里卫所防御事务较轻,则屯七守三,边地卫所防守较重,则有屯三戍七,或屯四戍六之别。因而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房贵,原籍为直隶庐州府合肥县,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合肥市,初任汉中守备,后以军功授宁夏卫指挥使。靖虏卫设立后,朝廷调房贵负责修筑卫城。初到靖虏的房贵,满目荆棘,一片荒凉,虽然明朝建立已经70年了,但靖虏地处人口稀少的西北边地,没有得到开发,非常落后。不仅荒凉,而且缺乏有效管理,当时,黄河北岸不时有蒙古骑兵出没,黄河南岸到处是荒草荆棘。百业待创,而摆在房贵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筑城。

靖虏卫城该筑在什么地方呢?史料记载说,房贵“同布政参司戴弁,按察佥司傅吉,督粮户部主事苏震,相地得古会州旧址,修筑城池”。这里的古会州旧址,就是北宋在收复会州后,元符二年(1099年)由北宋将领苗履率军在今靖远县城所在地修筑的会州城。其时,房贵面对的是300多年后的古会州城,期间经历了金(西夏)、元,已然成为了废墟,房贵就在古会州的废墟之上,开始修筑靖虏卫城。

关于靖虏卫城最初的选址,民间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说是最初房贵把靖虏卫城的地址选择在了河靖坪上,那个地方距今天的靖远县城大约有十里,北有黄河,南依群山,一片平川,气象万千;平地可以屯军垦田,靠河不虞水源匮乏。三面崖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天然屏障,真是一块好地方,便决定在此建筑卫城。于是,房贵带人打桩划线,初步规划是城周长九里三。并卜定黄道吉日,四周插上黄旗,上奏朝廷批准后,便马上动工筑城。

谁知,就在准备上报朝廷的前一天晚上,四面旗帜都不翼而飞了。军中失旗,事关重大。房贵等人惊疑不定。就在准备派人四处找旗时,一位老农来报信说,今晨五更早起,他挑着果担,来军营售卖,看见了一件怪事。什么怪事呢?原来,老农看见四只梅花鹿,口衔黄旗,从山坡上奔跑下来。他深感为奇,尾随着梅花鹿,一路来到乌兰山下的河滩里,看见梅花鹿把黄旗插成了方形,转眼就不见了踪影。获知这消息,房贵立即跟着老农来到了乌兰山下,只见四杆黄旗插在黄河南面的一片荒滩上。房贵和众人察看,见此地地势与河靖坪大不相同。黄河如带北横,乌兰山在南伸展,祖厉河在西紧拢,屈吴山在东为屏障,真是个好地方。于是,此地就成为靖虏卫城的所在地。之所以取名靖虏卫,其中有两重意思,一来是取“鹿”衔旗的意思,二来是这里是抵抗蒙古骑兵南下的据点,人们希望蒙古骑兵不再南下骚扰。

房贵修筑的靖虏卫城是座怎样的城池呢?明正统年间曾任工部右侍郎的罗汝敬,在靖虏卫城落成后撰写有《建设靖虏卫碑记》,该记中说:“正统三年秋七月,靖虏卫成。……于时,佥都司事房贵、参司使议戴弁、佥宪司事傅吉承命以行,指挥常敬各率其属以从。至则以河上地垫且隘,惟古会州乃炎宋拒李元昊之所,襟山带河,其势险塞,足固金汤之守,以为国西藩屏,乃按图卜吉而城之。未几而三门成,东曰通化,西曰治平,南曰安远。其北楼曰镇北。既而公署、第宅、仓廪、府库,以及市井、营舍,次第偕作。自经始于竣事,凡七阅月而就。其城以步计者,二千一百六十有奇。于是扃鐍有禁,钟鼓有声,士马精强,部武整肃,而残彝闻风遁逃,假息朔漠矣。”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奔波,卫城、衙署、兵营、庙宇、仓舍、驿站等一应俱全,一座崭新的城池屹立在了黄河岸边。

靖虏卫城筑成后,在后来的岁月中又不断拓展、重修。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又拓东城;嘉靖二十年(1541年),守备黄恩修筑南关;万历六年(1578年),少卿梁许又重修东西门并城楼,增筑南关城垣,甓砌女墙。至此,靖虏卫城更为雄伟坚固,城周六里三分,正北置镇边楼三楹,高三丈五尺,中题“威远”、西题“坐镇四塞”、北题“大观”;东内城门建有通化楼,上题“三秦藩篱”,瓮城及稍门都有楼;西内城门上建治平楼,上题“金汤屏障”,瓮城门及稍门也有楼;南城门上建安远楼,上题“秦陇锁钥”。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靖虏卫城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踪迹,城墙、门楼全部被毁,县城中央只留存有一座钟鼓楼。这座钟鼓楼原来叫谯楼,主要用来登高瞭望敌情并报警,谯楼也是房贵主持建造的。清道光《靖远县志》记载:“其楼基高三丈五尺,周四十丈,楼梯三层七楹,高五丈五尺。”明弘治三年(1490年)守备曹雄增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毁于兵燹,民国十四年(1925年)重修。“文革”期间,位于县城东西城门处的钟楼和鼓楼被毁,后来人们把这座谯楼改称为钟鼓楼。

建造水车,造福百姓

正统三年(1438年),房贵在忙完了卫城的建设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垦田方面来。他看到地处边徼的靖虏卫,土地广阔,但荒芜之地很多,即使耕种的土地,却因旱涝无保而收获甚薄,百姓一年辛勤劳作下来常常不能自给,粮税征收艰难。卫境内有滔滔的黄河水,但却白白东流去,时不时还暴发洪水,给两岸百姓带来灾难。

房贵想到了家乡庐州合肥的桔槔挑轮,如果能在这里使用,就可利用黄河水灌溉两岸农田,这样可以确保天旱无雨年的收成,造福一方百姓。房贵修书一封,特意要求家里人把桔槔挑轮的制作方法详细写清楚,然后派了一名随从和一位靖虏卫当地的巧匠前去庐州合肥学习取经。几个月后,派出去的随从和那位巧匠回来了,他们不但带来了桔槔挑轮的制造方法和图样,还带来了一位庐州技艺高超的制车能手,这是房贵家里人专门花钱请来指导靖虏卫制造桔槔挑轮的匠人。

在匠人的指导下,仿照桔槔挑轮而建造的“天车”,即水车终于问世了,这座水车安置在靖远城北,当地百姓称为“房家车”,沿河农民纷纷仿效,水车便在黄河岸边推广开来。康熙《靖远卫志》中有一段对古遗址——水池的记载:“水池,在北城外,正统三年,指挥房贵建于黄河南岸,安置水车城北,挑大池引水注池,汲取甚便。年久,被水冲坏而崖岸犹存。”“今城北沿河上下用水车浇灌园圃菜果,给用不乏,盖皆仿其遗意而为之者。”

黄河水车一般建在有一定落差的河边或水渠中。在河边或大渠之中砌有石槽,石槽两旁砌有2米多高的石台,台上装有对称的木支架,水车大轴安放于石台木架之上,石台木架承担着水车的全部重量,并让水车悬立于石槽之中。水车从大轴到轮缘,是用四五十根方木条向外辐射连接轴心与轮缘。为了让水流带动水车转动,整个轮缘装有1米多长0.5米宽的叶板,大轮边缘等距离斜挂30余个长1米、口径20厘米见方的水斗。石槽中湍急的流水带动水车转动的同时,水斗汲水后也升到高处,把提上来的水倒入水车旁的导水槽中。如此往复不停,水车就将低处的水提到高处。河水也就源源不断地流向了园圃,流向了田野。水车最大的直径有20米,小的直径也有10米左右。房贵建造的黄河水车,其疏密有致的精巧结构,雄伟挺拔的优美造型,吸引着沿河农民纷纷驻足观赏。

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有关水车的趣闻。有一则是这样的:说是当年一农夫牵驴经过水车旁,仰见车轮翻滚,水流不竭,真不知有多少水斗在汲水,乃伫立而细数之,总数不尽。农夫颇悟之,于是脱下衣服挂在水斗上以作标志,如此又数了三百六十下,还没有个尽头。原来衣服早被水流冲走,农夫却不得其解,而驴已脱缰远走,乃懊丧地自语道:“真可笑,真可笑,自家舀水自家倒,数了三百六十下,没数完,驴跑了。”

在房贵的带动下,靖虏卫境内或官制或民造,一两年时间内竟有数十轮大大小小的水车在黄河两岸昼夜不停地转动起来。由于水车具有节省人力、畜力,成本低,好管理等诸多优点,因此被沿河农民仿效并推广。水车灌田,在当时的靖虏卫,可以说是一场划时代的技术创新,农业始得黄河之利而进一步发展。其实,在甘肃的黄河沿岸,水车灌溉就始于房贵。之后,房贵审视地势,沿着汉代屯田的遗址,带领戍边官兵和民众在今糜滩镇开凿黑驴漩石洞修建了永固渠,在三滩镇禹王庙山嘴下开凿石洞修建了沣泰渠两条自流引黄灌溉渠。这两条渠后来不断扩充,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至今仍在发挥效益,目前是靖远境内水稻、蔬菜、苹果的主要产区。

房贵在靖虏卫的宦绩还体现在对教育的重视上。靖远古为羌戎之地,“人习武艺,不畏攻杀”。正统三年(1438年),房贵与众僚商议,认为“卫治既设,足以奋武,卫学校未建,将何以育材,而化俗哉?”,于是上报朝廷,请求创办学校。在得到朝廷批准后,房贵在卫东南创建文庙,使靖虏卫有了教书育人之地。“苟得其人,值其时以修其教,则师道立,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士气正,士气正则人材盛,风化行矣。”

房贵还重视佛教对人的教化作用。今天靖远境内的法泉寺,创建于北魏,其后屡建屡毁。至明朝开国之时,该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此时的法泉寺“殿廊颓圮,佛像剥落,基址蓬蒿,石殿瑶室俱为土人畜牧之篱;唯石佛十余座,洞中风雨所不及,而金碧犹存焉者。”明景泰年间,房贵与本卫指挥常敬、路贵等人创建了大佛殿、天王殿、伽蓝殿等,由是法泉寺壮丽益增,远近称之为雄刹。

天顺三年(1459年),在靖虏卫奋斗了二十年的房贵,年事已高,向朝廷乞请辞官,告老还乡。回到家乡的房贵,无论如何都忘记不了付出二十年心血和汗水的靖虏卫,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时时刻刻萦绕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最后,作为一代名宦,房贵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举家迁居靖虏卫。其后,他们一家人永远留在了这片他奋斗过的土地上,他的子孙和靖虏卫的百姓一样,在黄河水车欢快地歌唱中,走过了几百年的岁月。

康熙《靖远卫志》对房贵的宦绩有详细记载,并不乏赞美之辞:“百务聿举,事妥人安,至今官民咸享其利。”“公之练达老成,举事明敏,一时边将鲜有出其右者,既而以耄勤政。”而在靖远一带的百姓中间,至今流传着一句俗语:“先有房家人,后有靖远城。”

谋事干事的房贵,造福百姓的房贵,500多年后,仍时时为人称颂。

大丈夫当如斯!

图①:站在靖远乌兰山上向北眺望,黄河如练,横卧城北,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曾经的靖虏卫城,充满了现代气息。

图②:黄河上的一座水车。房贵引进水车技术后,农业始得黄河之利而进一步发展。

图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靖远钟鼓楼保护碑。

图④:由房贵创建的谯楼,今人称之为钟鼓楼,仍然雄踞于靖远县城中央,成为这座陇原小城的地标建筑。

新闻推荐

11月1日,靖远县科协邀请白银区科协

11月1日,靖远县科协邀请白银区科协、白银市八中相关负责人开展航模机器人科技交流活动。靖远县科协负责人与受邀的科...

靖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靖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