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家”没了有“大家” 靖远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红会四矿关闭退出工作纪实

甘肃日报 2018-02-06 05:31 大字

本报通讯员张小娟

红会第四煤矿是甘肃靖远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矿井之一,于1974年建成投产,核定年生产能力为63万吨,已累计生产原煤2033万吨。

经过40多年的开采,红会四矿资源枯竭,2017年被正式列入国家去产能关闭退出矿井名单。

自去产能关闭退出工作启动以来,靖远煤电公司多措并举,使红会四矿关闭退出工作平稳结束,884名干部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

四矿“小家”没了,靖煤“大家”还在

2017年初,红会四矿共有17个职能部室,10个生产辅助连队,合计在册人员884人。

2017年3月20日,靖煤集团公司制定出台红会四矿关闭退出工作方案,明确了坚持统一思想、稳妥推进,依法关闭、集中安排,阳光透明、倒排计划,整体移交、保障利益,确保安全、维护稳定的工作原则。当月,红会四矿掘进工程基本结束,提前退出2个掘进队伍,共计100人,根据集团公司的安排,整建制先后分流到红会一矿工作。

2017年8月9日,《红会四矿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出台。方案规定,采取内部退养、内部转岗分流安置、协议保留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等多渠道妥善安置,以人为本,有情操作,一些实实在在、关心关爱职工的政策,让一直以来心怀忐忑的红会四矿干部职工吃下了“定心丸”。

原红会四矿党委工作部助理政工师周军,爱人是集团魏家地煤矿选运队矸石手选工。由于工作的关系,去年才结婚的小两口只有周末才能相聚。职工分流之前,周军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分流到魏家地矿,结束聚少离多的日子。分流安置时,按照夫妻投靠的原则,他如愿被分流到魏家地矿党委工作部,依旧从事企业宣传工作。

“百分百满意!心情好了,干劲儿也更足了。”说起分流安置,周军激动地说。

关闭的是矿井,永存的是精神

40多年来,从红会四矿走出了不少优秀管理干部,涌现出了以全国劳动模范周奋明、全国人大代表吕惠嫱、甘肃省道德模范候选人陈晓兰为代表的多名先进人物。同时,职工文化蓬勃发展,写作、书法、体育人才辈出,如获得鲁迅文学奖、“乌金”文学奖、黄河文学一等奖的作家王庆才等。

红会四矿分流安置的752人,来到了新的岗位,他们一如既往地发扬红会四矿职工“敢于拼搏、团结进取、勇创一流”的优秀品质,继续为靖煤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分流前,全国劳动模范周奋明是红会四矿综放队队长,矿井关闭退出,他带领综放队的100多名工友整体分流到魏家地矿,原班人马新建了魏家地煤矿综放三队。

“32年来,从一名普通的采煤工到基层管理人员,是四矿造就了我,四矿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说到矿井关闭退出,周奋明十分感慨,“分流到魏家地矿,得到各级领导和各位同事的亲切关怀,我深信‘一勤天下无难事\’,只要我们坚守‘确保安全\’的信念,就必定会有新的收获。”

适应新环境,服从新安排,魏家地矿综放三队职工认为,无论在哪个矿,只要发扬煤矿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一如既往搞好安全工作,就会让青春在岗位闪光。

全国人大代表吕惠嫱曾是红会四矿选运队机电助理工程师,此次被分流安置到红会一矿选运队,依旧从事机电助理工程师的工作。

“离开四矿已一段时间了,心中很不舍。但来到新岗位工作后,感觉依然需要不断学习,适应新的要求。”吕惠嫱表示,要顺应新形势,不断完善自我,以崭新的面貌、良好的心态适应新环境、步入新岗位、迎接新挑战。

新闻推荐

白银市“凹凸棒石”或可“点石成金” 本报记者 李琴琴 文/图

近日,记者在甘肃西部凹凸棒石应用研究院四届二次理事会上获悉,凹凸棒石产业以专家群体为依托、以项目协同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现代工业、生态农业、替代医药、环境修复、高端技术等领域...

靖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靖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