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村教学点:一个老师一个娃 ● 本报记者 李琴琴 文/图

白银晚报 2017-11-30 09:27 大字

在靖远县若笠乡牛庄村田咀社的教学点,村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名老师带着学校唯一的一名学生,在学校里做体育运动。

这所曾经有50多人的校园,如今只剩下一名学生。田世冠已经在这所校园里执教了21年,如今是这里唯一的教师,上学的学生也只有马萱一个。

靖远县若笠乡牛庄村田咀社的教学点。

田老师和马萱正在升旗。

教学点只有一名学生

教学点从外面来看很不起眼,感觉就是一户人家的院子,但是进到里面,有国旗、标语、篮球架、乒乓球案等,这才让人感觉到这是一所学校。

这天,田世冠老师像往常一样提前来到宿舍架燃炉火,搞完卫生,然后静待马萱的到来。

尽管只有两人,但每周的星期一,田老师仍然会怀着激动的心情和马萱一起升国旗。当国歌响起时,田老师缓缓将国旗升上旗杆,马萱也将右手举起,和田老师一起唱国歌。

升完国旗后,田老师便和马萱一起跑步、做操、上课……虽然只有一个学生,但只要是其他学校的学生必做的,田老师一样都不差。

冬日天气寒冷,田老师早早就把教室转移到了自己的宿舍里。为了不让唯一的学生挨冻,他会架上火红的炭炉,使房间温度上来后,便给马萱上课。

马萱是一名6岁的小女孩,来自田咀社的一个单亲家庭,目前还在上学前班。由于父亲在外打工,平时都靠爷爷奶奶照料。“我们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农民贫穷落后,所以村民都纷纷踏上了异地搬迁的行列。还没有搬迁的年轻人也多在外打工,孩子们也就跟着转学了,以致学生越来越少,直到2015年学校就剩一个学生了。”回想起21年前校园里至少有五六十名学生的热闹场景,田老师的神态里多少流露出些许落寞与无奈。

为了教书育人坚守21年

1996年,由于当时没有公办教师愿意来村里教书,在村领导的动员下,中学毕业的田世冠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成为田咀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深知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自身文化知识的有限,他一边教学,一边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10年,田世冠通过了县上代课教师的转正考试,如愿成为了一名公办教师。2016年,他又自考取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文凭。明年,他的自考本科文凭也将到手。

牛庄村田咀社有42户300多人口,但附近的教学点只有田咀小学一个。学生上到三年级后,就会转到乡中心小学等地就读。不仅距离远,而且还需要家人陪护。

田世冠说,他从20岁踏入村办小学开始,就把自己的心与家乡的教育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我在田咀小学从教21年了。12年前,我唯一的一名同事也退休了。现在学校里只剩下我一名老师和一名学生。随着山区移民工程的实施,想必过不了几年这里也就没学生了吧。”田老师有些感慨道。

给唯一的学生当玩伴

田老师上课时非常认真,但只有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的课堂,没有小伙伴们嘈杂的吵闹声,没有争抢回答问题举手时的踊跃场面,马萱显然也有点无聊。

现在田咀社适龄儿童只有马萱一个,没有了玩伴,不适宜孩子性格的培养;没有了竞争,孩子就缺乏学习的动力。

咋教?咋玩?成为摆在了田世冠眼前的难题。

没有同学,田老师就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学习伙伴,进行互动学习;没有玩伴,他就充当孩子的游戏伙伴,打乒乓球、羽毛球等。他还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教孩子自制沙包、跳绳、纸飞机等。田老师指着正在跳绳的马萱说,“她现在手里跳的那个草绳还是夏天时我用青草编的呢。”

除了知识教学外,田老师也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他说,首先要尊重学生,贴近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以此来激励、鼓励,让学生善于提问,敢与老师对话交流,分享知识和心得。

在其他学校教师紧缺的情况下,为何不将该教学点合并到其他学校?田老师解释说,撤校并点关系到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问题,只要有孩子要上学,就要在村里设教学点,只有等马萱接受完义务教育,才可让这里的教学点自然消失,绝不能让一个适龄儿童读不了书。

21年的乡村教学,12年的孤独坚守,让田老师的内心多了一些淡然,更有一份自然成长的坚持。“这些年随着农村留守儿童减少,许多教学点撤并整合,能留下来教孩子的老师越来越少,而仅存下来的教学点也成了极少留守儿童上学唯一的选择。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不能让这些孩子们失望。或许有一天,这里没有学生了,也没有了教学点,我想我还会在新的农村小学继续任教,因为我想让农村脱贫,基础还在孩子,还在教育。”仰望着校园里旗杆上飘扬的国旗,田老师坚定地说。

田老师陪马萱打乒乓球。

田老师正在教马萱认字。

新闻推荐

靖远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

靖远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有义务教育学校223所,义务教育段在校学生43638名,教职工5031人。特约通讯员戴秀梅张...

靖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靖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