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见实效 ——靖远县多措并举发展富民产业力促群众增收致富特约通讯员 刘旭民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靖远县把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拓宽增收渠道的着力重点,通过“建基地、育龙头、打品牌、拓销路、解难题”五大有力举措,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建立起了产供销协调推进的富民产业体系,加快了群众增收致富进程。据统计,该县已脱贫户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脱贫的比重超过60%。
建设基地聚内力。推行“五定五有”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在沿黄灌区重点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种植,在高扬程灌区重点发展枸杞、露地蔬菜和规模化养殖,在干旱半干旱山区重点发展文冠果、旱砂瓜、中药材和养殖业。该县多方筹措资金兑现奖励扶持资金2.1亿元,建成蔬菜种植、羊养殖、枸杞种植、籽瓜西甜瓜种植、文冠果种植、大枣种植六大产业基地,蔬菜、文冠果、瓜类、枸杞、大枣、苹果种植面积分别为50.8万亩、14万亩、15.5万亩、19.5万亩、3.3万亩、1.9万亩;各类畜禽饲养量达798.69万头(只);甘草、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共27.4万亩。
培育龙头添活力。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典型示范等措施,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相继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95家、家庭农场309个,覆盖18个乡镇和176个行政村,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在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发展农户7.1万户,其中贫困户1.1万户,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带动了贫困群众有效增收。
打造品牌加马力。把品牌建设作为提升农特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大力实施品牌引导、培育、奖励、保护“四大机制”,开展地理标注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申报培育工作,着力提升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水平。目前,全县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农产品地理标志2件,甘肃省名牌产品9个,甘肃省著名商标17件,白银市知名商标7件,“三品一标”认证达58个,认证面积68.05万亩;成功举办三届靖远枸杞“爱心采摘节”,进一步扩大了“靖远枸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拓宽销路增动力。大力实施“农产品进京入沪进藏入疆”工程,与全国30多个省市的300多家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及各大高校建立了长期购销关系,年销售各类农产品近2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开拓外部市场。通过电商企业(网店)推动农特产品进入大中型连锁超市及其采购系统,打造新型营销体系。建成县级电商产业园1处、乡镇电商服务站18个、村级服务网点65个、淘宝零售店铺439家、企业网店124家、贫困村网店142家,建立电商平台和网站的合作社9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
解决难题强能力。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缺少资金和技术的难题,该县大力实施双联惠农贷、***贷、草食畜牧贷、妇女小额贷等金融扶持工程,解决贷款额度小、审批慢、环节多等难题,累计发放各类贷款35.5亿元;以扶贫互助金铺底成立增信服务公司21家,激活群众的地权、林权、房权等“沉睡资本”,将贷款额度放大,实现“倍增”效应,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9740万元、互助资金4000多万元;加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相结合等方式,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累计培育高级农业技师11名、技师45名、助理技师198名、技术员491名,“土专家”745名,选拔村级农业技术指导员144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45万人,培训贫困群众6.7万人次。
未来几年,靖远县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并加强对贫困村、贫困户在产业选择、品牌培育、市场开拓、技术支撑等方面的指导,力争脱贫攻坚期内实现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产业全覆盖;持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全力提升“靖”字号农产品品牌形象,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产业发展之路。同时注重构建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脱贫产业的增值能力,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吴晓明当我脚步踏在这片土地上的时候,眼前依旧是一片黄,不过是由夏日的金黄变成了深秋的枯黄,视线里都是空荡荡的茫远。我也有一种“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的慨叹。耳边呼啸而过的风,像是一个个生硬...
靖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