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荒山披绿农民增收 ——靖远县探索发展高效农业产业小记本报记者 宋秉棣

白银日报 2017-07-24 16:35 大字

日前,记者驱车来到靖远县若笠乡若笠村,站在南湾梁上放眼望去,翠绿的梭梭将附近九道黄土梁装扮的郁郁葱葱,万亩梭梭苗在烈日炙烤下依然茁壮成长。

是谁将荒山荒坡打扮的绿意盎然?正在梭梭林中劳作的若笠村村民马金虎给记者揭开了谜底:“这都是贾博士的功劳啊,他可是个种田的好把式!”若笠乡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广种薄收,没想到种植梭梭还能种成。

贾博士名叫贾存勤,现年44岁,是北京大学生药学博士,曾从事药用植物栽培和新药开发。三年前,他放弃了北京一家医药企业的近百万年薪,毅然回到家乡靖远县,帮助当地农民用梭梭苗和肉苁蓉种子给荒山披绿,既保持了水土、绿化了环境,又给当地群众送来了“真金白银”。

据贾存勤介绍,梭梭耐寒、耐旱、耐盐碱,生命力极强,适宜在干旱地区种植,而肉苁蓉为寄生植物,其寄主就是防风固沙优良植物梭梭。肉苁蓉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名贵中药材之一,被誉为“沙漠人参”,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有效利用荒山地和撂荒地种植梭梭和肉苁蓉,可以给干旱山区群众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些植物有‘三不\’特点,不争地、不争水、不争人,也就是说它们对土壤要求低,用水量少,好管护。”贾存勤说。

2016年,若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贾科祖把家里的40多亩撂荒地流转给了贾存勤。“每亩地每年都有流转费,给贾博士打工每年还能收入24000元,这可挣得是‘双份钱\’。”贾科祖乐呵呵地说。

贾存勤之所以敢鼓足勇气放弃北京的“金饭碗”,回到家乡创业,是因为他坚信梭梭和肉苁蓉极适宜在干旱山区种植,可以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

刘仙民是靖远县石门乡茨滩村村民,2015年初,他本想在自家的20亩撂荒地种植枣树。机缘巧合中,他认识了贾博士,在贾存勤的指导下,他用撂荒地上的红柳树根接种肉苁蓉。2016年收获了5000多斤肉苁蓉,毛收入3万多元。“我今年又种植了60多亩梭梭,打算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刘仙民说。

目前,贾存勤历经三年时间已在若笠、糜滩、北滩、石门等7个乡镇成功引种梭梭和肉苁蓉,规模达1.5万亩。

靖远县林业局局长杨虎城告诉记者,靖远县目前有28万亩撂荒地和弃耕地,成功引种梭梭和肉苁蓉,对旱区发展高效农业产业、调整种植结构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摸索出了一条干旱山区发展农业产业的新模式。

“我们打算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拉动、科技推动、能人带动等手段,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把梭梭种植规模扩大到10万亩,让更多旱区群众从中受益。”杨虎城说。

新闻推荐

白银市通报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本报讯(记者杨涛)近日,白银市通报了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分别是:一、景泰县芦阳镇芦阳村党支部书记卢有存违规报销差旅费问题。2015年6月24日至6月29日,卢有存赴山东青岛参加...

靖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靖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