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为民之责 谋富民之策 市人大代表意见建议选录本报记者 马晓微
人民代表为人民、心系人民。连日来,参加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代表们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提交建议,为白银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他们的建议涉及方方面面,大多集中在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本报选登部分建议。
支持景泰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景泰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区项目是县上规划在景泰县寺滩、正路地区集成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经营理念,建设集种植、养殖、加工、科技、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打造“生态修复、精准脱贫、三变改革、乡村振兴、循环有机”五位一体综合示范区。园区规划总占地面积约46万亩,总投资约50亿元,空间结构确定为布局一个产业驱动核心(投资约30亿元),拓展一条农旅融合环线(投资约2亿元),构建四个特色产业片区(投资约18亿元)。
目前,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正路引提灌、寺滩引水、黄崖坝上水等工程已建成通水,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4.7万亩;完成食葵种植5万亩,平均亩产量240公斤以上,亩产值3000元以上,总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实现项目区人均土地流转年收入1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创造务工收入达3500万元以上;成功举办以“来自向日葵的景泰之约”为主题的“甘肃·景泰2019葵花节”活动,共吸引国内外及周边游客近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千余万元。2020年计划再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建成通水。以正路引提灌、寺滩引水、黄崖坝上水、永泰川灌溉引水等“四大水利工程”为载体,有效保障生态产业园的农业灌溉用水,新增水浇地面积达到25万亩。
景泰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是以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为基础,加快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旅游业品质提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的示范性产业园区项目,项目投资规模较大,发展基础薄弱,效益发挥周期较长。
景泰县代表团化得娟、胡学英两名代表建议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政策性补贴等方面给予项目支持。
开展白银市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白银市生态环境脆弱,针对这一点,政府已实施了多项生态建设工程。以白银区为例:自2000年以来,先后在楼房沟、吊地沟、金沟等流域,白兰高速公路白银段、快速通道、创业基地等地进行了荒山植树、退耕还林,共完成荒山绿化面积8.86万亩,栽植各类苗木754万株;对金岭公园、金鱼公园、银凤湖公园等公园进行提质改造,共绿化面积1406亩;对城区道路绿化提质改造,对银西产业园、黄河假日城、农业示范园、企业厂区,单位庭院、住宅小区、乡村进行绿化美化,大气、土地和水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加大了城市出口和国道整治力度,白银区东出口公园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对外美誉度。
经过多年的生态环境建设,普通百姓都能感觉到绿地面积增加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市区两级政府为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但这些资金到底产生了多大效益,能看到的只是相关部门的一些零碎的估算,缺乏一个整体的评估结果,政府也一直没有开展生态建设工程动态监测和科学评估。
白银区代表团陈彩虹、吴海燕、任洁3名代表建议政府立项,委托科研院所,配备专门的检测设备,对所属区域范围内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益进行动态监测和科学评估,为白银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连续、立体、动态的监测信息,为黄河流域白银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并提高补助标准和延长补助期限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会宁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山大沟深,梁峁交错,沟壑纵横,自然条件严酷,资源禀赋较差,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发展。2014年,国家决定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到2018年底在会宁县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19.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极大改善了会宁的生态环境,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持续增强了群众生态意识。2020年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2014-2020年)就要到期,依据会宁县15-25度重要水源区非基本农田坡耕地的面积,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有23.66万亩。
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农户5年实际补贴1200元,苗木费400元,标准太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退耕还林工程区难以大量发展经济林,已实施退耕还林地区由于林木生长缓慢,也基本无经济收益。同时,会宁县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滞后,贫困面广人多,农户增收渠道十分有限,对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的依赖性很强,自我发展能力较低。
会宁县代表团马永强等6名代表建议,市上协调国家和省上,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高新一轮退耕还林的补助标准,同时,在补助期满后,将退耕农民的现金补助年限再延长5年或者10年。
建设黄河上游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综合示范区
靖远县位处古今丝路重要节点,是黄河上游甘肃段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拥有交通区位、黄河水资源、现代农业等三大显著优势,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高质量发展,靖远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积极对接中央、省委政策要求,认真谋划了黄河上游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综合示范区。示范区将打造四个百亿级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链:百亿级生猪养殖加工产业链、百亿级肉羊养殖加工产业链、百亿级文冠果产业链、百亿级集物流、仓储、电商、物资供应、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产品营销产业链。打造四个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甘味品牌之乡:全省最大的文冠果之乡、全省高效设施蔬菜之乡、全省最大的枸杞之乡、全省最大的富硒旱砂西瓜之乡。打造2个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天然牧场:哈思山脉覆盖区20万亩天然牧场、靖远若笠塬覆盖区10万亩天然牧场。打造5个绿色生态农业先行示范区:北湾镇富坪新坪绿色生态设施农业示范区、刘川镇大洞沟绿色生态设施农业示范区、三滩镇银滩村绿色生态设施农业示范区、碾湾坪绿色生态设施农业示范区、五大坪绿色生态设施农业示范区。同时打造百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和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
靖远县代表团忽建强等11名代表建议将综合示范区建设纳入全省全市工作布局,并予以支持。
推进平川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平川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长期以来以农业生产、资源开发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与流域资源环境特点和承载能力不相适应,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滞后、局部环境污染、潜在风险突出三大问题重叠交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水资源严重短缺,开发利用率高,生态环境用水难以保障;部分区域环境质量差,改善难度大;生态系统退化,服务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潜在风险高,且易转化为社会风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偏低,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平川区代表团郭全林等5名代表建议将白银平川等沿黄地区纳入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建立黄河流域治理补偿机制,制定出台《黄河保护法》,由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黄河流域所属各级人大常委会定期开展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新闻推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朱婕疫情防控期间,甘肃各级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职能,将“智慧法院”的信息化技术与司法实践深度结合,开辟...
景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景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