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永泰古城,该何去何从?本报记者 乔斌 文/图

白银晚报 2018-12-26 09:24 大字

景泰县寺滩乡永泰古城旧称老虎城,唐初更名为龙沙,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一条断岩残壁的古城墙是这座古城发展的见证,特殊的时代,特殊的使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而对于这座古城的未来,又该去哪里追寻?

历史:400年古城风雨飘摇

据了解,永泰古城由于城墙坚固,作为一道完备的军事屏障和防御工事,在明清两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400多年来没有被攻破过。古城城墙周长1.7公里,高12米,四面有4个瓮城,形似龟的肩足,保存尚好,只是瓮城上的建筑已不存在了。

永泰古城的老住户,同时也是古城文保员李崇仁老人告诉记者,关于这座城,古城人有不少传说。“我母亲说,我的姥爷曾跟她提过,老辈子人如果皮肤擦破了,用从古城墙捡回来的砖瓦片,取些碎末,敷在皮肤,立刻能够止血。对于这种说法,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李崇仁说。

令人遗憾的是,经历了400年风雨及战火洗礼的永泰古城,如今已经岌岌可危。古城部分墙体受风雨侵蚀造成坍塌,此外,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土质变化等原因,城墙内外层酥碱严重。

李崇仁告诉记者,人为破坏是古城城墙损毁的最主要原因。“在这之前,村民没有保护古城墙的意识,很多城墙都被拆走修盖房屋,圈舍。”李崇仁感叹,村民用其或垒猪舍,或砌筑门口,或是散乱地扔在地上任由风吹雨打,看得让人一阵阵心疼。

“这是多么沉重的历史啊!古城是景泰人民的,是白银人民的,也是全国人民的,这是沉甸甸的历史积淀。”李崇仁心急如焚,他认为,古人的杰作如神圣的殿堂一样,应该得到保护。

“否则,我们的后人就只能在县志、市志或者照片上看到古城描述了。到那时,我们的后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

现状:城内仅有几十户人口居住

李崇仁告诉记者,古城里的人最初服务于军事,而后聚集而居,开拓荒地发展农业。这一方水土,一代代人繁衍奔波,只为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但目前,城内仅居住着几十户人家,常住人口不过百余人,而且多数是老人和孩子。

他表示,在20世纪50年代,古城里还有30多个姓,1300多人,那时城外的草原和树木还相当繁茂,不似现在荒滩戈壁的面貌。如今,由于连年干旱,生活在城里的居民为了谋求生计,都已经陆续搬迁离去,解放初期的1000户人家,已衰减为80几户。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放羊是城里留守村民的主要工作,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周边靠天吃饭的种些小麦和胡麻。古城近些年吸引了一些电影摄制组的注意,给各类剧组当群众演员和小工也是村民们的一份额外收入。

与此同时,剧组也给古城留下了很多不太搭调的建筑,同时对城内戏台等文物也或多或少地造成了不可修复的破坏。尽管如此,村民还是希望有剧组来,这样还能挣些钱。

拯救:古城历史得以延续

记者在古城采访时,恰巧碰到一位来自北京的资深驴友周先生。他告诉记者,初识永泰古城之时是2015年,他在旅游网站不经意看到一张图片,一张外型像龟的高空俯视图,便深深地被它所吸引。

“当时心里便有了冲动,需要亲自去看看,因为中国有太多的历史地理文明正在消失,不尽早去看看你所知道的,总会在消失后让人叹息。”周先生说,刚来时,古城内不少地方只留下了残垣断壁,满目疮痍,杂草丛生,让人看着不免内心酸楚。

周先生说,他生在北京,但每当读到贾平凹的《废都》时,男主人公在城墙上吹埙的片段,让他一直感觉亲切。“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古城,那也许就是被称为‘根’的具化吧。”周先生说,为此,他在许多旅游网站写了不少关于永泰古城的游记和文章,就是希望古城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保持原来的面貌下进行抢救性修缮,但不要过度开发,过度商业。

对于古城的保护,景泰县文物局一位负责人介绍,早在2013年初,由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联合编制了《永泰城址城墙墙体抢救性保护设计》,并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半年后,由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编制的《永泰城址文物保护规划》通过甘肃省文物局专家评审。

“景泰古城维修保护工作已正式动工。如今,古城墙体维修加固工作已初具规模。”这位负责人说。

永泰古城的未来在哪里?这位负责人颇有感触,他认为,古城文化本身缘于沉淀,而非一蹴而就,犹如一坛酒,历久凝香。“古城今日正如同参天大树的种子,若干年后,或许我们已不再人世,后人将因为前人努力,而获益无限。”他说。

新闻推荐

景泰县税务局推出办税新模式

景泰讯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景泰县税务局坚决贯彻落实改革的各项成果,致力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得到纳税人的...

景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景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