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色,在黄沙中浸染——景泰县防沙治沙工作综述特约通讯员 王兴玲
近年来,景泰县将防沙治沙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并依托天保二期、三北五期、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项目,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共治理开发沙区土地22万亩,严重沙化耕地退耕还林还草11万亩,完成治沙造林8.8万亩,营造农田林网5万亩,初步形成了生态经济型防风治沙体系,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营造农田防护林网
牢牢把握省上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机遇,按照建设“百公里绿色通道、百公里骨架林网”的思路,重点营造景电、中电、沿黄和引大四大灌区农田林网。建设模式上,在风沙危害较重区域采用“小网格、窄林带”模式,在危害较轻区域采用“大网格、宽林带”模式,逐步形成网带整齐、密度合理,点、片、带、网相结合的高标准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切实改善生产条件,保护好基本农田,2018年确保完成以槐树、沙枣等树种为主的混交农田林网0.68万亩,到2020年累计营造2.1万亩。同时以省道、县乡公路等交通干线和灌区干支渠两侧为重点,大力开展通道林建设,2018年新建通道林200公里(折合面积0.3万亩)。
培育壮大沙产业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适度发展沙区特色产业,不断增加沙区群众收入,使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实现防沙治沙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达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目标。以沿黄灌区、黄河阶地、部分灌区和具备条件的旱塬山区为重点,持续抓好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品种优、质量高的经济林果示范点、示范园、示范片。在上沙沃镇、喜泉镇集中打造两个万亩以上梭梭嫁接肉苁蓉示范片区;在一条山镇、草窝滩镇、中泉镇、五佛乡等乡镇重点打造以苹果、梨、红枣、枸杞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2018年新增特色经济林2.62万亩,到2020年累计增加7.2万亩。
修复治理生态脆弱区
该县以天然林缘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沙化地、陡坡耕地以及宜林荒山荒地为重点,结合天保工程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行风沙危害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国家公益林区和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在植被较好、具备自然恢复条件的县治沙站、园林场、寿鹿山管护区域,积极开展封山(沙)育林(草)、封山禁牧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促使植被自然恢复和生态修复。今年已完成天然林缘区人工造林、森林抚育和封山(沙)育林(草)2.4万亩,到2020年累计完成9万亩。
推进退耕还林还草
在2016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11万亩的基础上,今年新增退耕还林2.6万亩。重点围绕寿鹿山、昌岭山、米家山、马昌山等天然林区域的非基本农田进行退耕还林,营造以柠条、沙棘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在正路贫困人口集中的撂荒地、严重沙化旱砂地,充分利用精准脱贫正路引提灌工程,大力营造以文冠果、玫瑰等为主的油料林;在寺滩乡永泰龟城、寿鹿山“一城一山”旅游开发建设区的严重沙化旱砂地,利用精准脱贫寺滩引水和正在谋划实施的戈壁农业灌溉引水工程,集中连片营造以牡丹、文冠果、红枸杞、黑枸杞为主的无公害有机栽培区和观光农业区;在景电二期灌区严重沙化耕地,营造以枸杞、梨树为主的经济林基地;在马昌山西南部、米家山南麓严重沙化旱砂地,发展梭梭嫁接肉苁蓉基地和文冠果基地。通过实施四大片区工程和今年上半年即将完成并投入使用的治碱排水工程,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林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生态防护效应逐步显现。
三年决战奔小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乔斌)8月24日,随着审判长庄严的法槌敲响,景泰县监委使用留置措施办理的第一起案件,在景泰县人民法院公开开...
景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景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