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出新活力 “转”出真动能 ——景泰县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见闻
本报记者 陈泳 通讯员 王兴玲
“沙漠甘草、草莓采摘、盐碱鱼虾”“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今年,景泰县结合实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让越来越多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一
日前,漫水滩乡北崖村的甘草种植已进入播种、栽苗阶段。专业化种植机械在平整过的土地上来来往往,村民将甘草苗一根一根均匀地撒进耕作好的田地里。
“在这打工一天一百块钱,一个月下来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村民苟青海说。
今年,漫水滩乡将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相结合,以北崖村为试点,通过土地入股、农民务工等形式,联合本土实力雄厚、信誉度高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北崖村辖7个村民小组、313户978人,现有耕地面积6100亩。作为漫水滩乡“三变”改革试点村之一,北崖村同景泰森有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对接联系,通过土地入股,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增加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
苟青海把家里的8亩地入股景泰森有科技有限公司,他自己在甘草种植基地打工。
目前,北崖村已种植甘草1966亩,其中2017年流转土地种植1406亩,2018年新增面积560亩,涉及群众124户,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实现稳定脱贫。
二
打点、栽植、浇水,在黄河石林大景区采摘园里,工作人员和农民群众正在栽植当地新引进的草莓、樱桃等。今年,景泰县以“三变+旅游”的模式,在黄河石林大景区建设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采摘园,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
黄河石林大景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采摘园建成以后,增加了乡村旅游体验项目,也丰富了景区的旅游内涵,从而增强了景区的吸引力。”
依托采摘园,黄河石林大景区和中泉镇龙湾村联合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实施、农户参与的方式成立原生态农牧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把土地按面积、等级折价入股。
龙湾村原生态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我从16户农民那里流转了30多亩土地,流转土地不但解决了农民种田难的问题,农户还有分红和提成。”
“土地流转以前,老百姓在土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效益并不理想。现在通过土地流转,不但节省了一部分劳动力,还可以发展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增加收入渠道。”龙湾村村民周应沛说。
据了解,采摘园计划今年8至10月开始运营采摘。当地农民群众不但能赚取土地流转费和务工工资,还能通过参与乡村旅游服务、发展农家乐等,实现多重增收。
三
近日,在景泰县草窝滩镇三道梁,大型机械正在开挖鱼塘、平整田地,为今年的鱼苗投放和农业复耕做前期准备工作。
三道梁村位于景泰县草窝滩镇北部,耕地2400亩,因盐碱弃耕600亩。今年以来,三道梁村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盐碱地水产养殖业,不断提高贫困户的经济收入。
景泰县草窝滩镇干部张生尧说:“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农户用闲散资金入股企业,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保底分红协议,按照每年不低于10%的比例给农户分红,即每亩地500元。”
村民王杰一家的土地盐碱化严重,在村干部的宣传引导下,王杰流转了家里的5亩地。王杰说:“除了土地流转费,打工收入每年还能挣六七千块钱。”
今年草窝滩镇看准当地渔农小镇的旅游资源,依托千合农庄,发展特色民宿、农事体验。引进农业企业投资兴建乡村旅游,发展规模经营。
目前,景泰县已有37家公司和合作社参与了30个试点项目,有近5万亩土地和荒地参与“三变”入股,带动3000多户贫困户,完成首批分红近400万元。
新闻推荐
景泰讯(特约通讯员石延荣)景泰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和全民义务植树造林行动。坚持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两条主线,着力实施生态资源保护、骨架林网建设、村镇造林绿...
景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景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