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追梦人

甘肃经济日报 2022-01-29 10:47 大字

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人在包装杂粮。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俞树红

2021年,是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发展的第一年。在陇原大地上,处处都有为乡村振兴忙碌的身影,处处都有讲不完的感人故事,他们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为陇原乡村振兴奉献着智慧和力量。

移民村里的领头雁

“靖煤集团收购了村民种植的蔬菜11000箱,大概140余万元。这是春节前最大的一单蔬菜销售。”靖远县北湾镇新坪村党总支书记陈永红开心地说。

临近春节,新坪村蔬菜大棚里的黄瓜大量上市。为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陈永红联系靖煤集团,采购村民蔬菜,消费帮扶。

“今年黄瓜高产,一座大棚能产2万斤。价格也不错,一斤销售6元。全村585座大棚蔬菜,平均每座大棚已销售黄瓜5000斤。” 陈永红说,去年11月份黄瓜陆续上市,一直能卖到6月份。这茬黄瓜卖完,预计每户能收入5万元。

新坪村是移民村,2013年岷县、漳县地震灾后的一个重建安置移民新村。

2015年,受灾群众刚搬迁过来时,陈永红走马上任,大胆推行“四议两公开”。推选59名村民代表,成立了村民议事小组、理财小组等配套组织。尤其村民搬来后,由于地域等自然条件的改变,村民不适应当地农业大棚发展。陈永红牵头成立靖远县新富中蔬菜贸易有限公司,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领村民发展蔬菜产业。为方便群众销售蔬菜,在村口建成一座农贸市场。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注册“花儿新村”黄瓜商标。

眼下,新坪村的黄瓜种出了品牌,不但在兰州各大超市供货,还远销新疆、银川、青海等省,成为移民群众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支柱产业。

看到村上蔬菜产业一年比一年好,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陈永红感慨,当年从岷山深处,走到新坪村,带领群众成为新时代的新农民之梦,终于实现了。

合作社里的致富能人

“太忙了,年前订单催着我们加班加点。” 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华说,这几天,要“良谷”米的客户特别多,不少单位采购给职工搞福利,1月份已销售80多万元。

王华说忙,主要是这几年他们合作社规模越做越大,品牌越做越响,“良谷”米成为“甘味”名牌产品。2021年,该合作社销量达到了700万元。

王华介绍,合作社不但带动200多户村民种植“良谷”,还吸纳36名村民务工。年前,刚分红,每户平均2000元。“合作社务工的职工,也有福利、奖金。” 王华说,福利粉条10斤,良谷米2盒。奖金根据工作时间与岗位不同,有发5000元的,也有2万元的。

在成立合作社时,王华给自己设定人生目标:让无人问津的小杂粮,走出村庄,走向全国。

没有好品种,她主动与省农科院联系,流转土地,让科研人员做实验田。在科技支撑下,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万亩小杂粮基地,仅“良谷”米基地达6000亩。

目前,该合作社已形成了依托省农科院培育的良谷为主、其它小杂粮为辅的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建成了具有优势特色的绿色小杂粮现代化种植基地。该基地被选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谷子高粱体系示范基地”。

过年不回家的董事长

“今天下午,参加临夏州‘政银企’对接会,太忙了。”1月23日,鲁甘(甘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耿雪梅风尘仆仆,从山东青岛考察回来时说,今年过年不回家,就在临夏过年。

耿雪梅家在银川。她响应东西协作,2019年从厦门来到临夏州帮扶,发展当地艾叶产业,带动群众致富。

耿雪梅动情地说:“来到临夏州,发现了艾叶草药。从此,对这里的艾叶有了更深的感情。在有生之年,尽最大努力,让艾叶成为临夏农民‘致富艾’。”

耿雪梅介绍,甘肃是农业大省,做大做强艾叶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在一边把艾叶种植规模扩大,一边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就近务工就业。

“春节前,去山东考察学习,参观了几家生产机械厂家、康养小镇,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村民发展乡村产业。”耿雪梅讲出了此次去山东的真实想法。

新闻推荐

会宁“五个着力”提升医保服务水平

本报会宁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窦菊)会宁县树立“大医保”的理念,结合实际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提高医保服务水平...

会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会宁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